劉仲瑩(1911~1938),萊蕪鵓鴿樓村人。1931年回萊蕪,建立中共萊蕪特別支部并任書記;1932年下半年成立中共萊蕪縣委,劉仲瑩被選為書記;1935年10月冬,與趙健民、鹿省三等人組成中共山東省工作委員會,被推選為書記;1937年夏,中共魯西北特委成立,劉仲瑩任書記;抗日戰爭爆發后,他跑遍魯西北各縣,聯絡黨員,建立組織,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抗日武裝,終因積勞成疾身患肝病,后病情日漸惡化,于1938年3月28日病逝。
相關新聞
在萊蕪的革命史上,云臺山和尚洞有著特殊的意義。1932年秋,中共萊蕪縣委在此成立,21歲的劉仲瑩被選為縣委書記,從此揭開了萊蕪革命的新篇章。“1931年,我爺爺在成立黨小組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共萊蕪特支。為了有利于黨的工作在萊蕪的進一步開展,省委決定派人員幫助成立萊蕪縣委。聽老一輩說,那時候之所以建在這里,一是因為云臺山周圍是當時黨的活動比較集中的地方,群眾基礎好;再一個是當時的外部環境比較嚴峻,這個地方比較隱蔽,很安全。”劉仲瑩的孫子劉光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鵓鴿樓村是一個地處牛泉鎮西南部的小山村,村子雖然不大,但這里卻有一部光榮的革命斗爭史,一度成為中共萊蕪縣黨組織活動的中心。除了劉仲瑩,這個村還有原萊蕪縣的第一個女共產黨員張美玲,還有參加1939年徂徠山革命武裝起義的竇子江等8名熱血青年。在萊蕪戰役和淮海戰役中,鵓鴿樓村兩次組織民工擔架隊走向支前第一線。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只有800多人的鵓鴿樓村就有12位烈士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鵓鴿樓村很好地保留了以前的村居模樣,用青石壘成的老房子一座接一座,仿佛向人們訴說著這個村的革命歷史。一路走,一路撫摸著斑駁的石墻,轉過幾個街角,記者來到劉仲瑩的孫子家,見到劉仲瑩的兒媳——— 84歲的朱茂蘭老人,聽他講述了劉仲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