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瑩的孫子劉光安帶記者看劉仲瑩故居 /
/“當年爺爺就在這間屋里開會議事,現在房屋已經塌了?!?/
/劉仲瑩生前照片 /
/ 劉仲瑩的兒媳朱茂蘭 /
■ 記者 劉華 攝影 王進
聽罷老人們講完萊蕪戰役紀念館的故事,記者一行又驅車來到了牛泉鎮鵓鴿樓村探訪另一個愛國教育基地劉仲瑩故居。
鵓鴿樓村是一個地處牛泉鎮西南部的小山村,村子雖然不大,但這里卻有一部光榮的革命斗爭史,一度成為中共萊蕪縣黨組織活動的中心。除了劉仲瑩,這個村還有原萊蕪縣的第一個女共產黨員張美玲,還有參加1939年徂徠山革命武裝起義的竇子江等8名熱血青年。在萊蕪戰役和淮海戰役中,鵓鴿樓村兩次組織民工擔架隊走向支前第一線。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只有800多人的鵓鴿樓村就有12位烈士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鵓鴿樓村很好地保留了以前的村居模樣,用青石壘成的老房子一座接一座,仿佛向人們訴說著這個村的革命歷史。一路走,一路撫摸著斑駁的石墻,轉過幾個街角,記者來到劉仲瑩的孫子家,見到劉仲瑩的兒媳——— 84歲的朱茂蘭老人,聽他講述了劉仲瑩的故事。
>>革命年代,驚心動魄
在墻上,記者看到劉仲瑩的照片,從照片上我們看到的是英姿勃發的劉仲瑩,革命年代驚心動魄的場景無法看到,只能從朱茂蘭的口中了解到。
朱茂蘭說:“他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接濟在外地和外地到萊蕪隱蔽的同志,變賣了老家大部分土地和口鎮店鋪的所有財產,本來十分殷實的家庭逐漸窮困潦倒。家里沒有半句怨言,原來我老婆婆(劉仲瑩的母親)跟我提起當年的情景還說,只要他在外面是大公無私地干好事,咱家里都支持他?!?br />
朱茂蘭說:“在老宅子那里,發生過很多驚心動魄的事。那里本有兩小間東屋,北間是通過東院的過道。南有一座石墻欄圈。聽俺婆婆說,這里是以前俺公公和那些干部開會議事的地方。老人們說,1935年,代理中共萊蕪縣委書記的劉伯戈,伙同縣委委員周茂森叛變,隨后在全縣大肆逮捕共產黨員,他們主要的目標就是俺公公。大概是農歷十月初二晚上,他正和幾名同志研究工作,聽到狗叫的聲音,覺得情況不妙。公公就讓同志們分散隱蔽,趁著天黑從東屋翻墻離開了村子,隱蔽在了云臺山的狼貓子洞中。敵人派便衣把鵓鴿樓村還有附近的山嶺都包圍了起來,家人沒有辦法送飯,公公也不能隨意走動,整整被困了7天7夜,整天是以野菜充饑?!?br />
革命年代的事情,我們不能還原,但僅僅通過朱茂蘭的口述,我們就能感覺到當時緊張的氣氛。“那個時候,要比想象中緊張得多,抓住就沒命了,但他為了事業什么都顧不上了。我雖然沒見過他一面,但我對他卻是無比的崇敬?!敝烀m說。
>>烈士故居今猶在
作為革命先烈的后人,朱茂蘭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劉仲瑩27歲去世,當時撇下了50多歲的母親、年輕的妻子和8歲的兒子。后來兒子劉子英也同樣英年早逝,作為兒媳的朱茂蘭一手撐起了這個家?!?976年我們搬到了現在的新宅子,但我一直是隔三差五地過去看看,打掃打掃?!?br />
隨后,記者來到劉仲瑩故居。劉仲瑩的孫子介紹,老宅子是石墻小黑瓦屋面,分東西兩院,劉仲瑩主要居住在西院,西院長寬各12.5米,有房7間,北屋3間東西長7.37米、寬4.5米、高5米,為草房,東接草頂大門一個。西屋是一座小石樓,南北長5.44米,寬4.8米,高7米,東屋兩小間,北間是通向東院的過道,南有石墻欄圈一個。東院東西長23米,寬8.4米,主要是放柴草、養豬等的雜院。1995年,小石樓、北屋、大門進行了翻修。北屋為陳列室,陳列著劉仲瑩生前用過的物品。西小樓為展覽室,用圖文并茂的展板形式再現了劉仲瑩革命的一生。
朱茂蘭說:“村里的人都挺敬重我們家,看我一個人支撐這個家不容易,同村的人經常幫助我。鎮上的領導也是每年都來看我。我這三個孩子也都是老實本分的人,知道孝順老人,工作也很能吃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