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正在參觀和尚洞
和尚洞遠景
“紅旗飄萬代”碑前,同學們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劉仲瑩雕像
■ 記者 劉華 攝影 王進
在萊蕪的革命史上,云臺山和尚洞有著特殊的意義。1932年秋,中共萊蕪縣委在此成立,21歲的劉仲瑩被選為縣委書記,從此揭開了萊蕪革命的新篇章。從鵓鴿樓村出來,我們來到云臺山和尚洞繼續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
紅色圣地 莊嚴肅穆
乘車沿著盤山公路走了不遠,由楊得志題寫的“紅旗飄萬代”碑就映入了眼簾。該碑通體用花崗巖石塊砌成,碑兩面鑲嵌黑色花崗石,呈摩崖狀。“為紀念中共萊蕪縣委成立,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共萊蕪市委在洞下還豎起了中共萊蕪縣委成立舊址紀念牌,這里離和尚洞大約有20分鐘的路程。”牛泉鎮的工作人員說。
沿著石階路走上去,不一會兒就看到了和尚洞。洞的西側矗立著劉仲瑩的雕像。和尚洞洞口朝西,由內洞和外洞構成。外面是大洞,進洞不遠,洞底地形驟然抬高,洞身收縮成了豎立的豆莢形狀,只能容1人側身彎腰進出。進入內洞感覺石頭有些潮濕,里面曲折幽暗,深不可測。
“1931年,我爺爺在成立黨小組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共萊蕪特支。為了有利于黨的工作在萊蕪的進一步開展,省委決定派人員幫助成立萊蕪縣委。聽老一輩說,那時候之所以建在這里,一是因為云臺山周圍是當時黨的活動比較集中的地方,群眾基礎好;再一個是當時的外部環境比較嚴峻,這個地方比較隱蔽,很安全。”劉仲瑩的孫子劉光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這里是接受愛國教育的好地方
現在的我們無法想象在白色恐怖籠罩下召開會議是怎樣的一種場景,但和尚洞前的碑文上卻清晰地記錄了幾十年前發生的一切。1932年秋,中共萊蕪縣委在這里誕生。會上,劉仲瑩當選為縣委書記,黃仲華任組織委員,畢指南任宣傳委員,鹿省三、劉伯戈、周茂森任縣委委員。萊蕪黨組織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縣委成立后,積極在雇農、貧農、手工業者、先進青年學生和進步小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到1933年春天的時候,全縣黨員發展到200多人,建立了4個分區委。”劉光安說。從此,萊蕪人民在中共萊蕪縣委的領導下,開展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
在和尚洞邊,記者見到了從北京回家探親的趙旭東。趙旭東今年25歲,作為土生土長的牛泉人,他對這塊紅色圣地有著特殊的感情,每年回家,他都會來這里看看,瞻仰一下劉仲瑩雕像,接受一下愛國主義的洗禮。
“作為年輕人,到這里參觀一下,才知道現在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我會好好珍惜現在的一切,努力工作,不辜負先烈們的付出。”趙旭東邊拍照邊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