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第六場專題新聞發布會,據介紹,9月2日和3日兩天,抗戰紀念活動相當豐富:
9月2日習近平將為老戰士頒發紀念章
9月3日抗戰紀念活動包括
上午,將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
上午,舉行閱兵式;
中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盛大招待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海內外嘉賓共聚一堂,共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晚上,在人民大會堂將舉行主題鮮明、氣勢恢宏的文藝晚會,真實再現中國抗戰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過程。
我們為什么如此重視抗戰紀念活動呢?因為抗戰勝利的榮光屬于我們每一個人。
每個有骨頭的中國人都在抗戰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剛剛對日宣戰的美國人還處在大戰初始的極度被動中。美國總統羅斯福坦言,“中國人民的對日作戰,此時對美國太重要了。”這時的中國在發生什么?第三次長沙會戰重創了日軍,而在華北戰場上,剛發動殘酷“治安戰”的十數個日軍師團,正掉入敵后游擊戰爭的汪洋大海。
抗戰史畫 《青紗帳里游擊隊員逞英豪》
因為我們——那個被侵略和反抗侵略的年代里,每一個有骨頭的中國人,都在14年的抗日戰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國人民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的敵后戰場和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是全體中華兒女的榮光。
詩人桂濤聲在1938年5月從太行山回到武漢,他剛剛親眼目睹了八路軍如何在太行山發動廣大民眾共同抗擊日寇。他把一首歌詞交給了冼星海,作曲家連夜寫成了《太行山上》,周恩來成為第一個聽眾。當年7月,這首歌在武漢民眾抗日歌詠大會上首演,迅速傳遍全國。
1945年,勝利日來了。在延安,在重慶,在中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中國的軍人和百姓都在忘情地歡呼。勝利日到來前的那14年的每一個日子,都是中國人民的受難日、抗爭日、犧牲日。
每個中國家庭都可能擁有屬于自己家族的抗戰史
哪怕七十年過去,太多的、今天的中國家庭里,或有抗戰老兵健在,或者兒孫們猶記得爺爺輩們的抗日故事。每一個中國家庭,都可能擁有一部屬于自己家族的抗戰史。能乘坐受閱車在今年9月3日走過天安門的抗戰老兵,是一個萬千群體的代表。無論健在的和已不健在的老兵,正規部隊的老兵還是游擊隊、民兵連里的老兵,曾推過獨輪車的支前運輸員還是給抗日戰士做過軍鞋的大娘,他們,就是你我他的爺爺奶奶、鄉鄰先輩。
那個時代似乎正逐漸遙遠,但那個時代里鮮活的人、抗爭、堅韌與犧牲,離今天的我們,并不遙遠。有七十年前的全民族抗戰,才有七十年后的全民族紀念。
抗戰精神已注入中國人的精神內核
今天的我們,正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這是通向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1840年以來、特別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對其他救國途徑的嘗試全部碰壁之后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這個“千辛萬苦”里,這個“巨大代價”里,當然包涵著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包涵著數億中國人的奮戰、數千萬中國人的死難與犧牲。
資料照片 延安軍民集會慶祝抗戰勝利
這個金秋,在用勝利日閱兵和系列活動來再次分享抗戰勝利榮光的時候,我們不能忽略,那場勝利的深刻含義到底有哪些?它不僅意味著侵略者的徹底失敗,也意味著中華民族完成了一次民族覺醒的過程,意味著中國重新在世界上確立了自己的大國地位,意味著中國人民在尋找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意味著中國人民深切體會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和引導力,意味著偉大的抗戰精神從此已深深注入中國人的精神內核。
抗戰歷史 碑載傳承
這不僅是國家民族的榮光,也是每一個普通中國人、中國家庭的榮光。因為對那段歷史,我們不僅有口口相傳,也有碑載傳承。因為我們在七十年以后,不僅在談及道路選擇、講到民族精神時會感受它,也會在家庭聚會時、在思念親人時、在追憶祖輩父輩、在體會家風時,感受它,重溫它。
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里寫下《論持久戰》
1938年5月,就在桂濤聲從太行山趕回武漢準備去找冼星海的時候,毛澤東正在延安的窯洞里,奮筆寫下《論持久戰》。他在文中寫到,“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后來的歷史進程證明,這場抗日戰爭,正是中國的兵與中國的民,一起打贏的。
這份勝利的榮光,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觸摸到。
文/央視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