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 杜學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戰爭勝利70周年。70多年以前,中國共產黨高舉民族解放的旗幟,建立并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中國人民團結奮戰,浴血殺敵,直至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在山東,千萬齊魯兒女在黨的領導下奮起抗敵,譜就了一曲曲撼天動地的抗戰壯歌,取得了一個個彪炳史冊的抗戰偉績。山東抗戰的歷史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不愧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黨領導下人民的英勇斗爭真正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隨即平津陷落,晉冀殘存,日寇的鐵蹄踏進山東境地。在此國破族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人挺身而出,首先舉起了抗日的義旗,英勇的山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以鐵血回應日寇的暴行,展現了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誓死保衛家園,與日寇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1937年11月,冀魯邊人民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創建了黨領導下的第一支關內人民抗日武裝。1938年1月,中共山東省委領導舉行徂徠山起義,打響了山東抗戰的第一槍。與此同時,各地黨組織相繼發動了天福山、黑鐵山、牛頭鎮、泰(安)西、(微山)湖西等抗日武裝起義,開辟了膠東、魯中、魯西、清河、湖西、魯南等10余塊抗日游擊根據地,在沒有八路軍主力部隊支持的情況下組建了八路軍山東縱隊,使抗日烽火燃遍齊魯大地。
為了貫徹“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決策,加強黨對山東抗日工作的領導,推動山東抗日形勢的發展,中共中央先后派遣大批黨員、干部和戰斗骨干到達山東,1939年又命羅榮桓等率領115師主力千里東進到山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以及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和其他中央部門多次就山東的抗日工作做出重要指示。1942年4月劉少奇受中央委托親臨山東根據地檢查指導抗日工作,對推動山東工作的轉變和局勢的轉折起到了關鍵作用。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領導山東軍民堅決貫徹獨立自主原則,不斷擴大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組織和依靠廣大群眾,在極端復雜、異常艱苦的環境中迅速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堅持對日偽的反圍剿、反掃蕩、反蠶食的游擊戰爭,打退頑軍、土匪的摩擦和滋擾,大力開辟并鞏固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使中國共產黨成為民眾信賴和擁護的抗日柱石,使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成為華北抗戰的主力軍,使山東抗日根據地成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堅持持久抗戰的重要依托,成為聯絡華北、華中兩大敵后戰場、溝通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戰略樞紐。在與侵略者的殊死斗爭中,山東軍民在毛澤東“持久戰”、“游擊戰”戰略思想指導下,發揮聰明才智,群策群力,創造了多種多樣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涌現出了諸如膠東地雷戰、微山鐵道游擊隊等游擊戰典型,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創造了戰爭史上具有戰略性的大規模游擊戰的奇跡。
在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實行了一系列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政策,把山東建成新社會理想的實驗基地和模范根據地。首先,根據地普遍建立了以群眾民主選舉為基礎、以“三三制”為原則的抗日民主政權,成立了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和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委員,頒布了黨史上第一部《人權保障條例》等眾多法令法規,將山東各界團結在抗日的旗幟下。其次,黨深入開展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生產運動、救災救荒、冬學運動,緊密依靠群眾,團結教育群眾,努力改善民生,形成了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的生動局面,留下了戰天斗地的“沂蒙精神”、“渤海精神”、“膠東精神”等寶貴精神財富。
1943年下半年,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出現根本轉折之際,山東軍民最早開始了中國戰場上對日局部反攻作戰,逐村逐鎮收復國土,大量消滅日寇偽軍,為抗戰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八年抗戰中,山東軍民共作戰2.6萬余次,殲日偽軍51余萬人,自身也付出了近400余萬人傷亡的重大代價。至1945年9月抗戰結束,山東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抗戰時期黨領導下的唯一的省政府,已擁有5個行政公署,22個專員公署,127個縣政府,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人口2400萬,軍隊27萬余人,黨員20余萬,分別占全國解放區面積、人口、八路軍和黨員的13%、25%、26%、20%。正因為如此,山東在抗戰結束后成為解放戰爭時期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軍事中心,為全國解放提供了大量干部、軍隊、人力和物質,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