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抗日英烈,大家能叫得出名字的估計少之又少,很多人都知道張自忠、楊靖宇,但是還有很多英烈值得我們銘記,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說一位,他就是山東人的民族英雄——范筑先。
說范筑先試山東人的英雄或許有些不恰當,因為他祖籍是河北省邯鄲市人,但范筑先的抗日事跡都發生在山東是沒錯的。
范筑先出生于1881年,少年時期投身于北洋講武堂,畢業后擔任炮兵哨官和炮兵連長。但是身在北洋軍閥的范筑先卻心在革命黨。有感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范筑先萌發了革命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范筑先不顧個人安危率部響應。
大革命時期,范筑先投身于馮玉祥的西北革命軍,在其麾下擔任高級參議。1932年范筑先隨韓復榘進兵山東,擔任臨沂縣縣長,自此開始了和山東人民的不解之緣。
1936年11月,范筑先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并兼任聊城縣縣長和保安司令員。1937年七七七事變爆發后,范筑先擔任山東省第六區游擊司令員,發動屬地百姓抗戰。同年,日軍進犯山東,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不戰而逃。
當時韓復榘為保存實力,電令范筑先率部與他一同撤離,但是遭到了范筑先的明令拒絕。隨后范筑先通電全國,誓死抗日,并且私底下和一直堅持抗日的中國共產黨取得了聯系。
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范筑先在魯西北成立了抗日根據地,有20多個縣都在他的帶動下成立了抗日政權。
1938年,正是中國抗戰歷史上最艱苦的一年。范筑先多次率部與日軍展開了血戰,有效地支援了當時的臺兒莊戰役和徐州會戰。就在這一年,范筑先的第二個兒子在與日寇的作戰中犧牲。隨后為表示抗戰決心,范筑先又將二女兒送上前線。
1938年11月,日軍出動重兵進犯聊城。當時形勢十分危急,作為最高長官的范筑先本可以提早撤退,但是他沒有選擇退縮,而是率部親上前線。戰役中敵眾我寡,范筑先手臂負傷,但又裹傷再戰,后與突入城區的日軍展開了巷戰。
11月15日,范筑先所部已是彈盡糧絕,他本人也多處負傷。就在日軍的最后一次沖鋒中,不甘心被俘虜的范筑先舉槍自盡,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