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前夕,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攜手紅豆集團推出特別企劃《尋找最美愛情》系列節目。愛情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是非常珍貴的組成部分。不同的人生階段,愛情有不同的模樣和滋味。從8月5日開始,江蘇衛視《新聞眼》陸續播出系列節目。
第一集要給大伙兒講述一段穿越槍林彈雨,跨越70年之久的愛情故事,主人公是93歲的抗戰老兵趙德恭。
趙德恭,今年93歲,老伴張士友今年92歲,夫妻二人已攜手走過70年。今年93歲的趙德恭,是山西屯留縣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參加八路軍。
【初見:一見傾心 姑娘要嫁“兵哥哥”】
墻上的一張黑白合影,將時光拉回到70年前。1947年春,趙德恭被調到了太岳軍區司令部特務連,在小學老師的牽線下,他與老鄉張士友,相識了。
趙德恭回憶道,那個時候沒有“談戀愛”的觀念,男女青年經過介紹人相識;覺得合適就在一起,不合適就算了。
張士友說,自己的舅舅被日軍的飛機炸死了,當時知道對方以前是個八路軍戰士,所以也就愿意嫁給他。用趙老的話說,當時兩人是一見鐘情。
認識不到一個月,一心想嫁給兵哥哥的張士友,跟著趙德恭的部隊去了山西陽城。
趙德恭說,那個時候也沒什么結婚儀式,因為自己是特務連的指導員,全連開了一個會,跟戰士們說了一下結婚的事;后來結果上級部門的批準,這就是當年的婚姻。
【新婚:馬圈里的一個月 最幸福時光】
剛結婚沒幾天,趙德恭便跟著部隊出去打仗了,張士友則被分配到了軍區供給部,從事后勤工作。當時,張士友在服裝廠工作,每天規定是半天織棉線,半天挖野菜。當時,一天的糧食就是野菜。
1948年,張士友也參了軍,成為部隊的一名收發員。結婚一年后,兩人終于盼來了第一次短暫的團聚。趙德恭回憶道,當時是在寶雞,夫妻二人的團聚是住在馬圈里,那段時間“長達”一個月。
【分離:你在前線打仗 我守護大后方】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趙德恭經歷了無數次九死一生,張士友則和其他軍嫂一樣,咬著牙守護著大后方。
1950年,戰爭再一次將兩人分開。
趙德恭回憶道,當時在抗美援朝戰場,自己有好幾次就差點“交代”在朝鮮。有一次趙德恭他們在研究材料的時候,四架美軍飛機突然來襲,周圍一顆很粗的大樹都被炸斷了。
【團聚:結婚11年 第一個孩子出生】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趙德恭回國和張士友團聚,住到了安徽蚌埠。5年后的1958年,兩人才有了第一個孩子,這已是兩人結婚的第11個年頭。
因為工作原因,兩人不能長相廝守,照顧孩子的責任,落到了張士友一個人身上,唯有丈夫打來的電話,能給她帶來些許安慰。
【幸福秘籍:“兩個字,知足!”】
直到上世紀70年代,兩人離休后,才真正住到了一起。終于能和丈夫天天見面了,張士友每天都很高興,但是脾氣耿直的她,常常一言不合,就開始“數落”老頭子。趙德恭說,妻子跟了自己吃了一輩子的苦,要感激她。
雖說年事已高,但是夫妻二人身體都不錯,每天吃過午飯,老爺子都會打開音響,拿起麥克風,長期熟悉的旋律《太行山上》。
一個盡情歌唱,一個安靜聆聽,一首首慷慨激昂的老歌,訴說著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那是老兩口永生難忘的記憶。
趙德恭說,想想過去遭受的苦難,現在祖國強大了,自己打心眼里感到高興,這是最大的“知足”。趙老還說,第二個“知足”就是家庭好,老伴好……
穿越戰火的愛情,沒有鮮花,沒有浪漫;暮年的陪伴,平凡的每一天,卻格外動人……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方晨 王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