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志國、特約記者 田國慶
抗戰老兵周金魁
走進抗戰老兵周金魁位于哈爾濱市香坊區民生路上的家,尋訪志愿者們首先被墻上的“照片墻”所吸引。和多數抗戰老兵一樣,周老住的也是上世紀建造的老房子,房間面積不大,室內新式物件不多,唯有臥室兼客廳墻上的照片墻成為這個家里最靚麗且最吸引人眼球的東西。
與哈爾濱市香坊區人武部馬宏偉政委交流
“老人一輩子沒照過幾次相,那天參加完活動就讓把照片洗出來掛上,來人就給介紹”。和周金魁一起生活也曾當過兵的大兒子告訴志愿者,作為一名抗戰老兵,他的父親有著很深的軍人情懷,對和部隊有關的一切事情都看得很重。那次接到參加哈爾濱警備區于12月13日在東北烈士紀念館舉辦“尋訪抗戰老兵啟動儀式”通知后,90歲的周金魁老人一大早就起床催促兒子快點出發,免得去晚了影響老軍人形象,不好看。
周金魁與街坊鄰居們在一起
正如周金魁大兒子介紹的那樣,周老是受邀參加“尋訪抗戰老兵活動”啟動儀式的四名抗戰老兵之一,那天參加活動時因過于激動,臨上臺時禁不住老淚縱橫,而哈爾濱市委常委、警備區政治委員韓玉平為他擦拭眼淚的鏡頭一經電視臺播出,也瞬間點燃了整座冰城尊崇老兵、關愛老兵的激情和熱情。儀式結束后,很多企業和個人紛紛找上門來,申請加入志愿者隊伍,為尋訪抗戰老兵盡一份心,出一份力。這次參加尋訪的幾個企業家就是放下手頭的工作,開著自己的車花著自己的油錢志愿加入到尋訪隊伍中來的。
通過交流得知,周金魁祖籍河北完縣王各莊村人,因父母闖關東來到哈爾濱,于1928年7月在哈爾濱出生。可憐的是,他4歲時父親病逝,7歲時母親又抱病而亡,丟下他和兩個哥哥無依無靠,成了孤兒。父母雙雙去世之后,親戚們看著小哥仨可憐,就分別收養了他們,兩個哥哥和親戚繼續留在哈爾濱生活,他則隨姨家的哥哥回到了河北清苑縣,一邊幫著家里種地一邊到村里的小學校讀書。
介紹照片墻情況
其時的清苑縣已被日軍占領。據周老介紹,在他姨家村子和附近村子里都駐有日本兵,應該同屬一個部隊,每個村子大約一個班左右兵力,駐扎一段就走了。由于其時年紀太小,目前很多東西都已模糊,只隱約記得日本兵到村里抓過很多壯丁,有的是修炮樓,有的送到煤礦上做工,他的表哥楊井春就是被日本鬼子抓壯丁死在了外面,具體死在哪兒怎么死的家里一概不知,也不敢打聽,有人捎信回來后只是看到姨家的人都在哭。還有,他同學的父親有一次在街上走著,看到日本兵過來就想躲開,結果剛轉身跑就被日本人開槍從后面給打死了。這兩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金魁家的“照片墻”
1944年4月的一天,周金魁兩個當兵的同學偷偷潛回村里探親,找他玩的時候向他講述了部隊上的事,鼓勵他參軍報國打鬼子。想想自己從小的遭遇,想想小日本在哈爾濱和河北的無惡不作,堅定了他參軍入伍的信心和決心,于是,等同學歸隊時他便義無反顧跟著到了部隊上,成為晉察冀清苑縣大隊工兵營的一名戰士。
據周老講,到部隊后他配發的第一支槍是套筒槍,五六發子彈,直到1945年上半年,才換成了日本產的保定造和13發子彈。他所在的班共九個人,由于人數少,武器差,一般不主動出擊,都是等待上級命令,什么時候讓打什么時候再打。他們每次打仗規模都很小,基本都是借助冀中平原無處不在的地道和日本鬼子打游擊戰,伺機消滅敵人,任務也都是阻止日本人搶糧、伏擊小股鬼子。他還記得,1945年4月的一天,敵人下鄉搶糧,他們營奉命阻擊敵人,那次100多人參加了戰斗,雙方“噼里啪啦”打了半天,各有死傷,后來直到敵人增援部隊趕過來,我方才撤出戰斗。
周金魁口述“抗戰歷史”
讓周老記憶深刻的是發生在1945年夏天的一場戰斗,也正是在那場戰斗中,他光榮負傷,被留在當地老鄉家里養傷。由于日本鬼子在各個村都修有炮樓,進入戰略大反攻后,我軍便開始有目的有計劃地一個一個攻打炮樓,也就是俗稱的“拔釘子”。那次,他們連續三天都在攻打敵人炮樓,一天一個。攻打第三座炮樓之前,正好敵人要20個勞工,我方人員就扮作勞工提前進入炮樓。戰斗打響后,內應從里面將吊橋放下,戰士們蜂擁而至,誰知敵人突然從里面扔出一顆手榴彈,正好在周金魁身邊爆炸,將他震落橋下,造成腿部受傷。戰斗結束后,他被送到老鄉家里養傷,敵人掃蕩的時候就鉆進地道和鬼子捉迷藏,養好傷的時候,正好趕上日本鬼子投降,他便回到部隊,隨大部隊往東北方向進軍。
為尋訪抗戰老兵志愿者題詞
行軍路上,周金魁所在部隊改編為第三縱隊工兵營。從冀中往熱河急行軍途中,他們每天跑八九十里地,最多一天達150里,爬五座高山,一天只吃兩頓飯。作為部隊有名的“鐵腳板”,他不僅腳上一個泡沒打,還兼任了收容隊長,幫助掉隊的戰友扛槍拿東西,被評為行軍模范,榮記了三等功。遺憾的是,在攻打大同的時候,他不幸再次負傷,撤退到北京后南下時,由于兩次負傷不能遠征,再加上當時部隊精兵簡政,便被安排復員回到了河北老家。
在老家河北王各莊村,周金魁被任命為民兵隊長,幫助地方搞土地改革。一年之后,在哈爾濱的哥哥聽說了他的消息,寫信讓他到哈爾濱兄弟們團圓。想想父母去世之后,兄弟三人被迫東西音訊皆無,如今解放了親人們也該團聚了,他便辭去工作來到哈爾濱尋親,并被民政局安排到亞麻廠上班。后來的歲月中,周金魁在亞麻廠入黨,當工會主席,到一線擔任班長,直到退休。
參加尋訪抗戰老兵活動啟動儀式(右一為周金魁)
往事風煙俱盡,今朝換了人間。如今,周金魁老人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工作生活在哈爾濱,一家人雖然經濟上并不寬裕,但相處和諧,其樂融融。面對來看望他的志愿者,周老表示,對于現在的生活,他感到很幸福,很滿足,尤其是看到國家越來越富裕,越來越強大,他打心眼里為偉大祖國驕傲自豪。正如參加“尋訪抗戰老兵啟動儀式”上所說的那樣,他再次莊重而言:“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靠的是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帝國主義。現如今航空母艦、殲20、東風21系列導彈等大國重器層出不窮,我們國家正變得越來越強大,年輕人都應該珍惜好時光,為早日實現中國夢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才華”。說起這些時候,愛看中央國際新聞頻道的周老精氣神十足,宛若回到了激情燃燒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