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延慶區推出的大型文獻紀錄電影《北平以北》日前在一二·九運動發源地--清華大學首映。該影片實現了平北抗戰史影視化全景展示“零”的突破,以獨特視角謳歌了共產黨人及平北軍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影片將于12月8日在全國各大院線公映。
兩條線索勾勒平北抗戰歷史
北平即北京,北平以北,指北至內蒙古、東至承德、西至張家口的廣袤區域,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由于處于連接平西和冀東的特殊地位,又在偽滿洲、偽蒙疆、偽華北三個偽政權的統治之下,屬于日偽模范統治區。平北抗戰在全民族抗戰中,戰略地位重要,對敵斗爭殘酷,軍民犧牲巨大,歷史意義深遠。
《北平以北》圍繞兩條線索展開,勾勒了平北抗戰的歷程和全貌。一條以白乙化、王亢、才山、王波等曾參加過“一二 九”運動的青年學生骨干為線索,重點講述了白乙化等人在1935年12月9日,領導學生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喚醒民眾覺醒,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了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此后,這些學運骨干投筆從戎,奔赴抗戰一線。晉察冀軍區以這70余名青年才俊為骨干成立了八路軍中唯一的知識分子團--老十團。十團在平北地區縱橫馳騁,英勇殺敵,展現出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和救國救民于水火的歷史擔當。
另一條以時間為線,講述了從1938年5月到1945年8月,平北軍民在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抗戰思想指導下,堅持“三位一體”(即堅持平西、鞏固冀東、開辟平北)戰略,在開辟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進行黨的建設、開展武裝斗爭和實行統一戰線等艱苦歷程。影片還揭露了日本軍人在平北地區制造“千里無人區”、“人圈”、多起“慘案”所犯下的罪行,闡釋了平北抗戰的獨特性、艱苦性和偉大意義。
真實抗戰人物故事填補歷史空白
《北平以北》從2016年9月初開始外景拍攝,歷時一年,是全面系統反映平北抗戰的史詩和巨制。攝制組選取當年平北地區發生激烈戰斗的主要戰場,包括北京延慶區、昌平區、懷柔區、密云區以及張家口市部分區縣。《北平以北》拾起了許多散落在民間、少為人知的真實抗戰英雄人物故事,憑借大眾文化影像使這些人物故事二度走進時代的記憶。同時給主流的抗戰歷史記憶注入了新的支流,局部填補了一段歷史,使人們對中國共產黨抗戰史有了新的認識。
清華大學是一二·九運動的發源地,自1988年起,每年都要舉辦唱誦愛國歌曲紀念一二·九運動。《北平以北》于“一二·九”前夕在清華大學首映,就是要教育莘莘學子以先輩為榜樣,扛起歷史擔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樹立成才報國的遠大理想,扎實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終生。(新民晚報 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