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歷史性的偉大貢獻。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日軍進攻山東期間,中國共產黨堅持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配合友軍、共御外侮;在國民黨主力部隊撤出山東、地方武裝大部偽化、山東全境淪陷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獨立撐起山東抗戰大局,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形成了魯中、魯南、渤海、膠東、濱海五大根據地,加上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山東的40個縣,人口達3500萬,占全國解放區人口的三分之一;人民軍隊發展到33萬人占全國人民軍隊總數的四分之一;黨員發展到30多萬,約占全國黨員總數的四分之一。
到抗戰勝利,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新山東已在齊魯大地上蓬勃興起。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即日起,大眾網“紅色講堂”欄目將邀請國內抗戰史研究專家,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以及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有關歷史背景、戰略意義等進行系列解讀。
7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首席研究員,著名黨史、抗日戰爭史研究專家榮維木,來到齊魯大講壇,解讀中國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復興。榮維木說,任何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有很多條件,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是,有進步力量的不斷增長。進步力量增長到可以引領一個國家、民族走向復興之路,進步力量是復興的核心,抗日戰爭具備了這個條件。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一直是被國民黨圍剿,在隨后共產黨長征中,走的長征路線是很偏遠的地區,共產黨的宣傳不能被大多數人接受,抗戰后,情況發生了很大改變。
毛澤東說抗日戰爭是民主的抗日,在客觀環境下,國民黨也不得不承認,只有民主才能抗日。有了民主,共產黨就有了說話的場合,可以辦報,宣傳主張和理想。共產黨的理想信念是科學的,是代表人民利益代表中國進步方向的。有了合法的陣地,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就很快被人民接受。
抗戰后期,關于中國民族命運的未來,輿論開始傾向共產黨。從政治方面看,抗戰為共產黨地位上升創造了條件。軍事方面看,日本與中國力量懸殊,敵強我弱,決定了抗戰是一場持久戰。日本自身力量的受限,決定了允許敵后戰場的出現。國民黨在正面戰場阻擊日軍,共產黨在敵后牽制、消耗日軍??箲鸾Y束后,共產黨力量迅速壯大,這個力量的發展是實實在在的壯大。
抗日戰爭結束后,國共兩黨實力差距還是非常大,無論是從人員數量、武器裝備、還是占領地區,雙方差別都很大,但是共產黨很快就打敗了國民黨。因為抗戰時期,國民黨表現出的腐敗,影響了自身形象。政治氣象的腐敗,使國民黨喪失了民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國民黨的腐敗形象都備受指責。抗戰結束后,共產黨之所以能在很短時間內戰勝國民黨,很大原因就是共產黨贏得民心,代表了中國進步力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