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歷史性的偉大貢獻。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日軍進攻山東期間,中國共產黨堅持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配合友軍、共御外侮;在國民黨主力部隊撤出山東、地方武裝大部偽化、山東全境淪陷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獨立撐起山東抗戰大局,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形成了魯中、魯南、渤海、膠東、濱海五大根據地,加上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山東的40個縣,人口達3500萬,占全國解放區人口的三分之一;人民軍隊發展到33萬人占全國人民軍隊總數的四分之一;黨員發展到30多萬,約占全國黨員總數的四分之一。
到抗戰勝利,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新山東已在齊魯大地上蓬勃興起。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即日起,大眾網“紅色講堂”欄目將邀請國內抗戰史研究專家,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以及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有關歷史背景、戰略意義等進行系列解讀。
紅色講堂(一)二戰序幕如何拉開
視頻提要:第二次世界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和帝國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一戰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的意志重新瓜分了世界,劃分了勢力范圍,德國是最大的輸家。意大利和日本,雖然是戰勝國,但所得不多,遠不能滿足它們貪婪的胃口。德、意、日總想沖破“一戰”后形成的那種格局,同美英法爭奪歐洲、遠東和世界霸權。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大大激化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各種矛盾,為了擺脫本國的危機,資本主義各國之間展開了極其激烈的商品傾銷、關稅和貨幣大戰。在經濟戰的過程中,德、日、意三國經濟財政實力相對較弱,國內資源缺乏,市場狹小,既競爭不過英、法、美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又沒有或很少有殖民地或附屬國,因而無從轉嫁危機。于是它們找了一條危險的出路,就是使國民經濟軍事化,大力進行擴軍備戰。壟斷資本家、軍國主義勢力極力要求發動戰爭,以對外侵略擴張來擺脫危機。
在經濟危機前后,意、日、德法西斯勢力先后在這些國家取得了政權。法西斯主義的基本特征就是奉行極端民族主義,對內實行極權制,對外實行侵略擴張政策,發動侵略戰爭,爭奪霸權。這樣,就在亞洲的日本、歐洲的德意逐漸形成了兩個戰爭策源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最先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意大利法西斯于1935年10月大舉入侵阿比西尼亞(即現在的埃塞俄比亞),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侵略波蘭,歐洲戰爭正式爆發。
1940年5月10日,德軍向中立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發動全線進攻,繞開法國號稱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于14日開始橫掃法國,到6月22日,法國投降,同年8月13日德國開始對英國實行大規模空戰。之后,美國把武器裝備租借給迫切需要但又無錢購買的英國,這樣美國就間接地參加了歐洲戰爭。
1941年6月22日(星期天)凌晨,德軍190個師、35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3900多架飛機在10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分三路突然進攻蘇聯。
1941年12月7日晨,日本突然偷襲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12月8日美國以及英、法、荷、加、澳、新等國對日宣戰,戰而不宣的蔣介石政府也在12月9日正式對日、德、意宣戰。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26個參加對德日意作戰的國家發表“聯合國家宣言”,這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