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抗日戰爭大事記
1942年
1月5日,蔣介石在重慶宣布就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國戰區由此正式建立。
1月20日,中央軍委向山東軍政委員會發出統一山東軍事指揮的指示。指出:(一)山東縱隊所屬部隊劃為地方軍,山東縱隊司政機關改為山東軍區司政機關。(二)第一一五師統一指揮全山東部隊。
1月28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2月6日,又發出《關于如何執行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的指示》,有力地推動了根據地減租減息運動的開展。
1月,山東軍政委員會確定1942年的斗爭方針是:粉碎日偽軍的連續“掃蕩”、“蠶食”和分割封鎖,保持山東各區的聯系,實行“敵進我進”之“翻邊戰術”,堅持邊沿區斗爭,制止敵人的“蠶食”推進。
2月5日,日本華北方面軍第十二軍圍攻魯中山區的國民黨魯蘇戰區總部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第五十一軍進行反擊,損失慘重。
2月6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設立調查研究室,李竹如兼任主任;各區黨委設立調查研究組。
2月7日,山東省戰工會作出《關于實行精兵簡政的決定》。從此時開始,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山東縱隊先后進行了3次精簡,共減少3萬余人,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2月7日,山東省戰工會決定建立戰時郵局。全省設山東省戰時郵務總局,各行政主任公署設管理局,各專員公署區、縣皆設郵局,各區或中心村鎮設代辦所。
3月31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召開會議,部署開展整風運動。整風共分三個階段,至1945年4月結束。山東各級黨組織在整風運動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是全國唯一沒有搞“搶救”運動的根據地。
4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劉少奇,由蘇北到達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駐地臨沭縣朱樊村指導工作。在充分調研掌握情況的基礎上,于4月26日召開山東分局委員談話會,就山東四年抗戰工作作了系統發言,充分肯定了四年來山東工作的主要成績,同時也嚴肅地批評了山東領導工作中存在的缺點和錯誤。4月27日,劉少奇召集山東分局和山東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討論決定了山東工作的戰略方針部署和主要干部的配備等重大事項。劉少奇山東之行,對于扭轉山東工作的被動局面,使山東抗日根據地勝利渡過抗戰的艱苦階段,起了關鍵作用。
4月10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發出《關于開展對敵政治攻勢的指示》,指出:山東黨的今后任務,是在積極開展對敵斗爭中發展與鞏固各個抗日根據地,把加強對敵政治攻勢作為斗爭的中心任務。
4月10日,偽山東省公署召開全省保甲自衛團懇談會,就保甲自衛團的工作目標及能力提高、組織強化、訓練方法和指揮進行了部署。
5月4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作出《關于減租減息改善雇工待遇開展群眾運動的決定》,在根據地部署開展減租減息增資運動。
5月30日,山東省戰工會作出《關于統一村鎮財政及人民負擔的決定》,對村鎮費用的來源、核發程序作出規定。
6月1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第一一五師政治部發出《反對敵之蠶食政策指示》,要求全力展開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對敵斗爭。
8月1日,八路軍山東縱隊正式改編為山東軍區(山東縱隊番號仍保留),劃歸第一一五師指揮,黎玉任政委,王建安任副司令員,江華任政治部主任。
8月1日,山東軍區發布《八一訓令》,強調發展縣區武裝和人民武裝。26日,山東分局再次發出《關于動員人民武裝的決定》,號召各級黨委加強地方武裝,帶領廣大人民保衛家鄉。
8月3日,東北軍第一一一師師長常恩多率部脫離國民黨的控制,于8月8日率部隊2000余人到達根據地。9日,常恩多病逝。
8月中旬至12月底,濱海抗日根據地部隊發起三次反頑戰斗,全部收復甲子山區,從根本上扭轉了濱海抗日根據地的困難局面,擴大了根據地。
9月,山東省戰工會決定對敵開展貨幣斗爭,其方法是:排擠法幣、偽幣,建立本幣(北海幣)市場。與此同時,山東省戰工會決定以戰略區為單位成立生產貿易管理委員會,對敵開展生產、貿易全面的經濟斗爭。
10月1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正式作出《抗戰四年來山東我黨工作總結與今后任務的決議》。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山東黨組織歷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獻。
10月25日,偽山東省公署召開防共聯席會議。
10月下旬,日軍及偽軍共1.5萬余人,向魯中沂蒙山根據地進行“掃蕩”。八路軍山東軍區(原山東縱隊)機關和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機關先后在南墻峪、對崮峪遭敵合圍。雖突出重圍,但損失較大,山東省戰工會秘書長兼民政處長李竹如犧牲。
11月7日,為進一步開展冬學運動,山東省戰工會頒布《山東省1942年冬學運動方案》,提出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教育運動,提高群眾的政治文化水平,以鞏固擴大群眾運動。
11月至12月,中共冀魯豫邊區委召開高級干部會議,傳達了中央“九一決定”和“十月指示”,并根據指示精神對邊區幾年的斗爭作了總結。這次會議對扭轉冀魯豫邊區被動局面起了關鍵作用。
12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作《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報告,闡明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并號召解放區軍民切實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克服困難。
1942年,敵人對山東抗日根據地各地區加緊“掃蕩”、“蠶食”,形成據點密布、封鎖溝墻交織的情形。到年底,山東抗日根據地降至730萬,面積縮至4.2萬平方公里。
1942年,山東抗日根據地各地區的民兵、自衛團得到發展。到年底,全區民兵已達17萬,自衛團發展到82萬人。從1939年至1942年,民兵、自衛團戰斗1萬多次,斃傷俘日偽軍9000多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