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抗日戰爭大事記
1944年
1月1日,日軍在河北正定、井陘、建屏、平山等地成立“剿共委員會”,其任務是搶占敵占區人民財產,配合“討伐隊”清剿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
1月24日,日軍大本營下達《打通大陸交通的作戰命令》,決定發動豫湘桂戰役,打通平漢、粵漢、湘桂鐵路,以便由大陸交通線補給東南亞各地日軍,同時壓迫蔣介石投降。
1月29日,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發出《關于生產節約的指示》。2月22日,八路軍山東軍區、省戰時行政委員會聯合發出關于生產節約的訓令,規定1944年部隊要節約應領經費的20%至60%,各級政權機關及群眾團體要節約應領經費的20%至50%;部隊節約10天到15天的糧食;發起每人節約一件物品運動。
1月,清河與冀魯邊兩區合并為渤海區,建立中共渤海區委、行署和八路軍渤海軍區。景曉村任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王卓如任區黨委副書記,楊國夫任軍區司令員。
2月28日,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發出《關于開展今后民校工作的指示》,要求把冬學形式轉成群眾的經常性教育形式,使教育與群眾的生產勞動和對敵斗爭結合起來。
3月25日至4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軍區積極主動地對敵人發起春季局部反攻。
春,日軍在山東只有2.5萬余人,數量減到抗戰以來的最低點;偽軍雖達20萬余人,但戰斗力明顯減弱。
春,國民黨山東省主席兼山東保安司令牟中珩在安徽阜陽組成山東挺進軍指揮部,將山東的保安部隊及游擊部隊改編為山東挺進軍,分屬于魯東、魯南、魯中、魯西北、魯北軍區6個單位。
4月18日至5月下旬,中共冀魯豫邊區軍民對敵發起攻勢作戰,先后取得昆張戰役、清豐戰斗的勝利,同時邊區軍民積極進行反“掃蕩”斗爭,取得一系列勝利。
4月27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作出《關于開展民主運動的決定》,要求7月至9月全省各地開展普遍深入的民主運動,推行由上而下地改造政權,貫徹“三三制”政策,改造、充實各級參議會和政府。
5月6日至7日,山東省參議會、山東省憲政促進會暨山東省婦女憲政促進會聯合舉行憲政座談會。會議通過了擴大憲政運動,提出實行憲政的先決條件,擴大民主思想宣傳等3項提案。
5月11日,經中共中央北方局批準,冀魯豫和冀南兩區合并,兩個區黨委機關取消,各地委直接由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領導;設冀南、冀魯豫兩個工作委員會。
5月,山東抗日根據地各區發起強大的夏季軍事政治攻勢,取得重大勝利。
6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城市工作指示》,要求必須把城市工作與根據地工作作為同等重要的兩大任務,準備擔負起奪取所屬一切中小城市與交通要道的責任。隨后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擴大會議決定,分局和各區黨委設立城市工作部;中共渤海區委建立濟南工委,中共膠東區委建立青島工委。
6月15日,八路軍山東軍區在日照縣碑廓鎮召開軍事會議,總結了過去對敵斗爭的經驗,統一了作戰指導思想,確立了今后的軍事方針。這次會議歷時近3個月,對山東軍區部隊的軍事建設和作戰指揮,爭取更大勝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月至7月,冀魯豫軍區繼續發起攻勢作戰。湖西軍分區將敵伸入根據地腹心區的“丁”字型封鎖線全部摧毀。魯西南軍分區部隊于8月1日收復莘縣城。
7月1日,山東省新華書店莒南縣成立。新華書店下設3個分店、9個支店、30多個分銷處。
7月20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發出《關于7、8、9、10月群眾工作補充指示》。要求山東全黨全軍在今后的4個月中實行普遍的、徹底的減租減息。隨后約有1.47萬個村莊進行減租減息,占當時根據地村莊的63%。
8月2日,八路軍山東軍區在莒南縣坪上鎮舉行第一次戰斗英雄、民兵英雄代表大會。大會選出一、二等戰斗英雄各22名,民兵戰斗模范237名,戰斗模范村33個。
8月6日,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在莒南召開全省第二次行政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今后任務是:繼續加強對敵斗爭,加強擁軍優抗工作,繼續開展大生產運動,認真執行教育政策,開展群眾文化教育運動,準備反攻。
8月,八路軍山東軍區發動秋季攻勢作戰,取得系列勝利。
9月27日,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鄧小平和八路軍前方總參謀長滕代遠,在致毛澤東和彭德懷的電文中稱:“半年來,[八路軍]勝利最大且最突出者是山東?!?0月1日,毛澤東在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上說:“這幾個月我們的作戰,特別是山東有很大發展。”12月,毛澤東致電羅榮桓、黎玉,指出:“你們的路線是正確的?!?/p>
9月,山東戰時行政委員會召開新區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分認識建設新地區的重要意義、做好群眾工作、掌握好黨的方針政策、解決好干部配備問題、樹立良好作風等。
10月起,山東軍區部隊按照中央7月1日《關于整訓軍隊的指示》,開展了以反對軍閥主義、改善官兵關系為中心的政治整訓和尊干愛兵運動;接著又開展了以射擊、投彈、刺殺3大技術為主,以游擊戰術和攻勢戰術為輔的大練兵運動。
11月,冀魯豫軍區決定展開全區性的冬季攻勢,攻克據點數十處,殲滅了大量日偽頑軍,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邊區抗日根據地。
冬,根據八路軍山東軍區的指示,各軍區先后發動冬季攻勢作戰,收復莒縣、棲霞等8座縣城。
1944年,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工作取得可喜成績。通過軍事和政治攻勢,先后解放沂水、利津、臨邑、樂陵、文登、莒縣、榮成、海陽、棲霞等縣城和大批村莊。總計解放人口約1千萬,根據地擴大約4萬平方公里。山東八路軍部隊發展到15萬人,民兵發展到約35萬人,村莊大部分實行了民主選舉政權。擴大耕地面積34686畝,組織勞動互助組6.42萬個,組織合作社2000余個。到本年7月,已有初等學校8314處,學生47258名,省立中學(師范在內)17處,學生4000名。有冬學9668處,學員626324名。至本年底,部隊經費全年可自給50%,大大減輕了根據地群眾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