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全景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四禪寺院內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后,日本軍國主義者瘋狂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陷入深重危難,億萬同胞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中共山東省委根據中央“到敵后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創建抗日根據地”的指示,迅速率領機關干部和濟南市一部分黨員,分批先后由濟南遷至泰安,和中央派來的紅軍干部、省民先隊、平津流亡學生組成一支抗日救亡隊伍。在泰安地下黨的全力配合下,分赴泰安、萊蕪、新泰、泗水、寧陽等地,深入農村城鎮,發動群眾,開展抗日宣傳,控訴日寇侵略暴行,激發并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投人抗日救亡斗爭。同年十一月,省委在泰安蓖子店召開省委緊急擴大會議,充分研究了當時的形勢和條件,毅然決定武裝起義,并對起義的組織準備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省委率領共產黨員、民先隊員及愛國志士約二百人,集聚徂徠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任命洪濤為支隊長,黎玉為政委。不數日,萊蕪、新泰、泗水、寧陽等地抗日武裝在我黨的領導下,紛紛攜帶長茅、大刀、火槍、土炮,會師于徂徠山光華寺,匯集成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裝,舉起了山東敵后武裝抗日的義旗。四支隊成立伊始,即重視黨的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宣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苦練殺敵本領,發動人民群眾機智地捕捉戰機。初戰寺嶺,大振軍威;再伏四槐樹,痛擊日寇。繼又進占萊蕪,攻人博山。連續的勝利大大鼓舞了廣大人民抗日殺敵的決心,擴大了抗日武裝,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念,并在仁至義盡后,被迫反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四支隊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得到了鍛煉、發展和壯大。至四月份萊蕪整編時,已成為擁有三個團四千余人全省抗日勁旅。徂徠山起義,是我黨在民族存亡危急之時,領導和組織的山東人民英勇抗戰的壯舉,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有力地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同時還在戰斗中壯大了黨的力量,培養了大批干部,創建和發展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為紀念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于1988年在位于起義舊址前馬頭山立紀念碑一座,碑高23米,用573塊泰山花崗巖石精砌而成。紀念碑正面鐫刻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徐向前題寫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12個鎦金大字;背面刻有當年參加徂徠山武裝起義的老戰士、全國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撰書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