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是個暖冬,已經是十一月中旬了,江南的天氣卻依然暖和得象三月小陽春。然而,我近來的思緒,卻時常回到半個世紀之前我的故鄉,膠東半島那朔風呼嘯大雪紛至的寒冷的嚴冬。這已成為多年的老習慣了: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總要情不自禁的想起那個曾在膠東半島上發生過震驚敵后華北大地的“馬石山慘案”的寒冷的嚴冬,都永遠不會忘記那個牢牢地銘刻在我們心上的血腥的日子。1942年11月24日,一手制造這一慘絕人寰的血腥慘案的是日本侵略者的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這個雙手沾滿了中國人民鮮血的敵酋,他親自坐鎮青島、煙臺,調集和指揮了兩萬多名日偽軍,對我膠東根據地進行了空前殘酷狠毒的拉網大“掃蕩”。這兩萬多日偽軍,南起青島、即墨,北起煙臺、福山,西起招遠、萊陽,東起威海、榮成,以散兵線的陣式,形成了一個巨大廣闊而又相當緊密的包圍圈,從四面八方一齊向半島中心推進壓縮,企圖把我軍的主力部隊及黨政領導機關一網打盡。用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把我膠東抗日根據地徹底摧毀。
記得那年冬天,天氣特別寒冷。十月革命節剛過,天上就飄起了雪花。我們得到日本鬼子要進行冬季大掃蕩的消息,也就是在慶祝蘇聯十月革命節的那一天——11月7日夜間。那時,文藝晚會尚未結束,就為這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消息所打斷,演出匆匆結束,人們紛紛散去,急如星火緊張異常的投入清舍空野的反“掃蕩”中去了。
自從日本鬼子的鐵蹄踏上了膠東半島這片美麗安靜的土地之后,英雄的膠東軍民早已習慣這種一年幾度甚至隨時隨地不斷進行的反“掃蕩”的戰爭行動了。但是這一次的拉網大“掃蕩”卻是以前人們所從未經歷過的。日偽軍的獸兵們白天拉著漫長的散兵線,漫山遍野的搜索前進,他們見人就殺,見村莊就焚燒;夜晚,就在宿營的山野里,燒起一堆堆篝火,這一堆連著一堆的篝火,組成了一條漫長的火龍,在漆黑的夜里,連綿不斷一眼望不到盡頭,那架勢,確是以往的歷次“掃蕩”中所未見。
岡村寧次就是企圖以他處心積慮所設計出來的這一空前毒辣殘酷的新戰術——拉網大“掃蕩”,把我軍消滅在火網之內。但是我們的主力部隊和首腦機關,卻早已在敵人的行動開始之前,就靈活地跳出了網外,到敵占區里去打擊敵人。而敵人的網,卻還迅速地向著半島的中心推進、收縮。到了11月23日傍晚,四面八方的敵人就一齊集攏到了膠東半島的中心地帶馬石山四周,網即將在此收口了。這時候,被敵人從四面八方拉進網里的數以千萬計的地方軍政人員和老百姓,黑鴉鴉的一群群的集聚在方圓數十里的馬石山上。當時做教育工作的我,也被拉進了網里。我們站在山上,望著那環繞在山下連綿不斷的火網,意識到已被拉進了包圍圈中,成了“網中之魚”,天一亮,敵人就會向山上圍攏上來,一場規模巨大的血腥大屠殺,即將隨著黎明的到來而展開了。
千萬人生命的延續,只有短短一夜的瞬間了。
正在此時,膠東軍區主力部隊第五旅第十三團一個班的十名戰士出現在馬石山西側的山坡上,他們是奉命去東面執行一項任務,在返回部隊向西行軍的路上,被拉進了網里。他們立刻把焦急萬狀東碰西撞的群眾組織了起來,帶領他們突圍。在夜色的掩護下,順著馬石山西側的一條山谷沖下山去,在一處敵人火網較為稀疏的地方,撕破了網口,掩護著一大批群眾沖出了包圍圈。可是由于馬石山很大,被圍在山上的人很多,他們掩護著一批突圍出去以后,山上還有很多群眾沒有沖出來,于是,他們立刻又毫不猶豫的返回身來,殺進火網里面,去搶救第二批群眾突圍。就這樣,一夜之間,他們往返三次,殺了個三進三出,救出了一批又一批被圍在山上的群眾。我是最后一批在他們的掩護下突圍出來的。當最后一次突圍出來時,天已放亮了,這時,他們本來是可以安全轉移了的。可是他們卻又返身殺回了包圍圈,繼續去搶救山上的群眾。當時誰都知道,在失去了夜色掩護的情況下,重回包圍圈,肯定是很難再沖出來的。可是我們的戰士,明明知道這必然的危險,卻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換出更多群眾的生命。結果山上的人又被他們救出了一批,而戰士們自己,卻全部壯烈地犧牲在馬石山巔。當人們在附近的山崗上望著他們與從山下密集包圍上來的敵人英勇激戰的滾滾硝煙的時候,當人們得知他們在打光了子彈砸碎了槍支之后,互相緊緊地抱在一起,隨著一聲氣壯山河的“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聲,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的時候,我們全都禁不住流下了滾滾的熱淚,失聲痛哭……
就在這樣一種極端感動的心情下,在朔風呼嘯大雪紛飛的林寺山麓,我含著激動的淚水,寫下了《馬石山上》這篇作品。當時我就非常激動地想,以后乃至現在,我仍然常常激動地想:這十位青年戰士,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沒有任何人強迫他們這樣做,相反地卻有許多人勸阻他們,甚至央求他們不要再回山上去了,可是他們不聽。難道他們不知道青春生命的寶貴嗎?可是為了更多人的生命,他們卻心甘情愿地慷慨奉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這是一種多么崇高的情懷,多么偉大的精神啊!世界上還有什么比這更加崇高更加偉大的呢?
我一向認為:在人類社會中,此種崇高的道德情操,無私的獻身精神,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正是有了這種美,人才能不斷地自我完善,社會才能不斷地進步,美好的事物才能不斷地出現,人類文明才能不斷地持續發展,一步步邁向新的高峰,新的境界。
這,也就是人類歷史為什么千萬年綿綿不絕,歷萬劫而不停息前進的全部答案。
正是懷著這樣的認識和情感,不論是在戰爭年代或是現在的和平建設環境,都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在沖擊著我,鞭策著我,使我拿起筆來,做為一個目擊者,把我們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和偉大的歷史變革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品質和光輝榜樣,用文字把它們記錄下來,傳播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和學習他們的榜樣,履行那做為社會的人所應當履行的社會職責。這也就是為什么早在五十七年前我就已經寫過,以后又多次寫過,而今天又再次把馬石山上的這一感人至深的一幕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重要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我自己始終不能忘記,也希望我們所有的遭受過日本侵略者血腥蹂躪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子孫后代,都永遠不要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這個血海深仇。在那個寒冷異常的冬天里,膠東的大地上,到處都彌漫著村莊被燃燒的濃煙,到處都流淌著被獸兵們慘殺的和平人民的鮮血,這濃煙,這鮮血,深深地印刻在膠東人民的心里,即使在半個多世紀之后的今天,那驚心動魄的慘象,仍然沒有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或淡薄;相反地,隨著世界風云的變幻,特別是那當年對中國以及亞洲各國肆意燒殺犯下了滔天罪行的日本侵略者,至今還有人,包括其政府中的某些要人,還不肯認罪自悔,甚至不肯承認侵略,連屠殺了三十萬人之眾的震驚世界的南京大慘案,也不肯承認,而揭發和證實了此一大屠殺獸行的親身參與者東史郎,竟然在訴訟中被判為敗訴。政府要員們一次次的參拜靖國神社,一個個的發表這樣那樣的狂言謬論,怎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激起中國以及亞洲各國人民的萬分憤慨和同聲斥責呢?然而,僅僅憤慨是不夠的,對于當前日本右派勢力的猖獗,軍國主義的復活,“日美安全條約”的簽訂,人們必須高度警惕,居安思危,努力工作,增強國力,加強自己的國防力量,以預防和避免以往悲慘歷史的再次重演,避免馬石山以及南京大屠殺之類的慘案再次在中國的神圣領土上發生。
(作者 峻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