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3日電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今日介紹,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正確戰略的提出者、指導者和引領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取得輝煌戰果,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吹風會,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介紹抗日戰爭敵后戰場以及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等方面情況,并答記者問。
高永中介紹,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一論斷由來已久。最早提出者是毛澤東同志,他在抗日戰爭期間就兩次強調這一觀點,一次是1941年5月25日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黨內指示中,一次是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
改革開放新時期,1985年9月3日,《人民日報》在紀念抗戰勝利40周年的社論中,再次提出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一觀點。
1991年7月1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講話時指出:“我們黨和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在八年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此后,1995年9月3日、2005年9月3日、2014年9月3日,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分別在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60周年、69周年的會議上,都著重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一觀點。
高永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是根據歷史事實,經過充分論證,得出的客觀公正的結論。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五點理由:
最早抗戰:中國共產黨高舉全民族抗戰的旗幟,成為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抗擊者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后,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立即發表《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的宣言》。9月20日、22日、25日、30日和10月12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又連續多次發表決議、宣言、告全國民眾書和指示信等,提出組織東北人民群眾,建立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支援和聯合各抗日組織和軍隊共同抗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32年4月15日正式對日宣戰。至1933年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各地游擊隊已經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11個軍,共3萬余人,開辟了東南滿、吉東、北滿三大游擊區,與日偽軍進行大小數千次戰斗,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對上海、華北等地的局部抗戰予以聲援和支持,大力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
組織抗戰: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團結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的杰出組織者、鼓舞者和堅強政治核心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不斷加緊侵華步伐,并于1935年制造華北事變。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適時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35年10月中國共產黨正式發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國人民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而奮斗;12月在瓦窯堡會議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得到全國各界的廣泛響應。中國共產黨首先與東北軍、第十七路軍等實現西北聯合抗日,同時努力爭取國民黨當局和地方實力派聯合抗日。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37年7月7日全國抗戰爆發后,經過中國共產黨不懈努力,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形勢多么險惡、戰爭多么殘酷,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同各愛國黨派團體和廣大人民一起,共同維護團結抗戰大局,堅持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抗戰勝利,成為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政治核心。
領導抗戰:中國共產黨制定并實施了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成為抗日戰爭正確戰略的提出者、指導者和引領者
全國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號召全國人民總動員,主張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游擊戰的戰略理論及一系列戰略戰術。實踐證明,這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人民軍隊政治優勢和軍事優勢的最好的作戰形式。1938年5月,毛澤東同志發表《論持久戰》,有力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深刻分析了國內外形勢,明確指出中國持久的抗戰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使人們對戰爭的未來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極大地鼓舞和堅定了廣大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艱苦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了廣大敵后戰場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據地,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成為整個抗戰的有生力量、中堅力量和主力
戰略防御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分別參加了正面戰場的防御作戰,同時在敵后廣泛發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從抗戰全局來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普遍展開,抗日民主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敵后戰場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敵后戰場及其武裝力量逐漸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的中堅力量,為贏得抗日戰爭勝利和支持、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從1943年秋起,敵后戰場逐步扭轉困難局面,在一些地區開始對日偽軍攻勢作戰,展開局部反攻。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展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實際上承擔起對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務,從1945年8月11日到9月2日,收復縣以上城市150座。
勝利抗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盡了最大努力、付出了最大犧牲、發揮了關鍵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取得輝煌戰果,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余門。黨的力量也獲得空前的發展和壯大,到抗戰勝利時,共產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約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余萬人,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付出了巨大犧牲,中國共產黨人的血和人民的血流在一起,和人民勝利在一起,書寫無數英雄史詩。中國共產黨人以最富于犧牲精神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
高永中最后指出,歷史雄辯地證明,代表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中國人民,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和模范行動,確確實實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