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統一
陳漫遠
1938年春至1939年春,山東各地起義武裝在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的領導下,統一了起義武裝,整訓了部隊,積極創建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為山東堅持長期抗日戰爭建立了立腳點。
1938年春季,日寇將其主要進攻方向置于津浦線,到6月上旬,已經占領了徐州等要地,打通了津浦線。同時也占領了開封,控制了隴海路中段大部。由于國民黨執行不抵抗政策,在日寇進攻面前,節節敗退,造成正面戰場的失敗局面。與此相反,我黨堅決實行全面抗戰的正確路線,在敵后獨立自主地放手發動游擊戰爭。至1938年夏季,我挺進敵后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在華北各省收復了被國民黨喪失的大片國土,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新四軍進軍敵后,在長江南北地區發動群眾,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不僅沉重地打擊了敵人,而且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提高了我黨領導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我黨我軍威信迅速擴大。
徐州失守后,山東完全淪為敵人后方。日寇留駐山東的部隊有104、120師團和103、110、114師團的各一部,另有三個守備隊,共四萬余人。此外還有偽軍,總數不足一萬人。敵人主要是控制中心城市、重要港口以及鐵路交通線,還無力向山東腹地廣大城鄉進攻,這就為我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創建根據地造成了有利的條件。
黨中央非常重視山東的戰略地位,指示山東應以發動群眾、發展游擊戰爭與建立抗日根據地為中心任務,并派出部分主力部隊入魯,作為山東人民起義武裝的骨干力量。1938年5月,中央決定將原山東省委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
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成立后,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對山東各地起義武裝實行了統一領導,并決定以各大股起義武裝為基礎建成支隊,迅速創建抗日根據地。為實現這一任務,充實與健全了省委和特委的軍事部,又一次分派了一批有戰斗經驗和建軍經驗的紅軍干部到各支隊擔任領導工作,加強了對武裝工作的領導;對部隊進行了初步整頓,調整和配備了部隊的領導骨干;清洗了混入部隊中的少數壞分子,改造了少數不鞏固的地方武裝,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到1938年底,起義部隊經過整頓,除冀魯邊與魯西北兩區部隊外,其余共編為八個支隊。后黨中央決定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由張經武同志任指揮,黎玉同志為政委,統一了對山東各支隊的領導。同時,建立了縱隊領導機關,建立了后方基地,成立了小型兵工廠、被服廠、醫院等;并擴大了軍政干部學校,開辦各種訓練班,培養部隊骨干。
1939年2月至5月,山東縱隊在部隊中開展了以整編和部隊建設為中心的第一期整軍運動,將部隊編為第1、2、3、4、5、6支隊及隴海南進支隊、縱隊警衛團,并以第1、4、5支隊為基干團,作為山東縱隊的主力部隊。
山東縱隊整編后,利用戰斗間隙進行了軍事、政治建設,在縱隊和支隊成立黨委,連隊普遍建立黨支部,吸收先進分子入黨,建立黨的生活制度,加強了黨的領導;改進部隊管理,嚴格組織紀律,密切了軍民和官兵關系。此外,部隊還開始建立了正常的供應工作。經過這次整軍運動,部隊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都得到了加強,戰斗力有了明顯的提高。部隊在整編過程中,還幫助地方建立政權和地方武裝工作。至此,山東人民起義武裝已由若干分散的游擊隊成長為在戰略上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這對于創建抗日根據地和長期堅持抗戰斗爭起了重要作用。
為了發展冀魯邊區的抗日游擊戰爭和建立根據地,1938年5月,黨中央決定,由115師343旅685團第2營發展組成的第5支隊和由129師工兵連發展組成的津浦支隊增援冀魯邊區。7月上旬,兩個支隊由冀南出發,經過魯西北,越過津浦路,進抵樂陵、寧津地區,與邊區人民武裝匯合后,抗日局面。
為了統一和加強該地區的領導,肖華同志又率領343旅機關百余名干部由山西出發,經過冀南,于9月27日進抵樂陵,在當時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的領導下,成立了以肖華同志為領導的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整編了部隊,將先后進入該地區的115師、129師少數部隊和該地區的起義武裝統一編為“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下轄津浦支隊(編為3個營),第5支隊(編為3個團)和冀魯邊區起義部隊改編的第6支隊(編為3個團)。整編后,為了深入發動群眾,開辟和建立根據地,發展地方抗日武裝,決定部隊迅速分散活動,配合地方黨組織開展新區工作,又先后成立了“泰山支隊”以及寧津、魯北、陽信、商河、惠民等若干個地方支隊。
到1939年上半年,冀魯邊區的武裝力量已經擴大到兩萬余人,并開辟了津南、魯北15個縣的地區,初步創建了冀魯邊平原抗日根據地。
為了統一與加強湖西地區的對敵斗爭,打通華北與華中地區的聯系,1938年10月,我115師343旅685團又奉命由山西出發進軍山東。于12月抵達湖西地區,與該區的“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2總隊”合編,成立了蘇魯豫支隊,下設第1、2、3、4、7隊等5個大隊。1939年2月,又爭取了沛縣偽軍一部反正,編為獨立大隊。到4月部隊擴大到8000人,并迅速打開了湖西地區局面,創建了以豐縣、沛縣為中心的湖西抗日游擊根據地。
1938年下半年,日軍在山東戰場還無力實行大規模的進攻,我軍利用這個時機,積極進行游擊活動,到處打擊敵人,加緊開辟根據地。同年10月,日寇在山東開始“掃蕩”和進攻,但其“掃蕩”和進攻規模不大,主要是占領縣城,我軍在農村仍有廣闊的回旋余地,且敵人對我軍估計不足,常給我軍以可乘之隙,我軍運用襲擊、伏擊、破襲、擾襲等游擊戰術,打擊進犯之敵,繼續開辟與擴大根據地。
在開辟建立抗日根據地過程中,我黨我軍一貫堅持團結抗戰的主張,正確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爭取國民黨軍隊及各種地方實力派共同抗日,以分化、孤立國民黨頑固派,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至1939年春,山東軍民在山東分局的領導下,經過一年來的英勇斗爭,初步建立了冀魯邊、魯西北、膠東、清河、太西、湖西、魯中、魯南、濱海等抗日游擊根據地和游擊區,并開展了蘇北、皖東北部分地區工作。人民抗日武裝的發展,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建立,為長期堅持山東抗戰打下了初步基礎,使山東成為我黨在華北抗戰中的一個重要戰略地區。
為了加強山東抗戰力量,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1939年4月,成立八路軍第一縱隊,統一指揮山東各部隊。徐向前同志為第一縱隊司令員,朱瑞同志為政治委員。
同時,115師除留下部分在晉西地區堅持斗爭之外,其余由師政委羅榮桓、代師長陳光率領,于1938年秋至1939年春先后進入山東,與山東縱隊一起打擊敵偽勢力。
1939年3月,部隊進抵魯西平原,首殲盤踞鄆城樊壩的偽軍;4月進軍泰山以西;5月在泰西地區粉碎了敵人的九路圍攻;8月取得了梁山殲滅戰的偉大勝利;10月師主力先后進入魯南山區,連克馬頭、重場、白彥等重鎮,并粉碎了日偽與國民黨頑固派的多次進攻,從而開拓了魯西、魯南廣大地區的抗日斗爭局面。
我115師在積極開展軍事斗爭的同時,抽調大量干部,協助地方黨組織進行創建發展根據地工作。在以朱瑞為書記的山東分局和山東軍政委員會領導下,各地區黨組織、人民群眾、地方武裝積極配合,先后開辟和擴大了冀魯邊、魯西、湖西、蘇魯豫皖邊、魯南等抗日根據地。
1940年10月,原來留在晉西的115師獨立大隊也調來山東,加強了魯西、魯南的斗爭力量。
總之,115師進入山東后,成為山東抗戰的骨干力量,并與原在山東的軍民一起,開展了廣泛的游擊戰爭,嚴重地威脅著津浦路中段、隴海路東段兩大交通線,牽制了敵人大量兵力,配合了各抗日根據地的斗爭,打通了華北、華中的聯系,對鞏固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首任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