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八路軍老戰士劉竹溪
骨灰里的二十八粒彈片
錚 石
2010年5月3日,原本是山東八路軍老戰士、曾任第28軍炮兵副軍長的劉竹溪90周歲華誕,可是他于3月25日在南京軍區總醫院駕鶴西去,從此結束了他72年的軍旅生涯。
他在離世前一天,召集子女留下遺言,認為自己的一生無怨無悔無愧無憾,對得住自己的良心,對得住黨和人民。并告訴子女,喪事簡辦,不開追悼會,遺體捐獻給國家。他的遺體火化后,子女們在骨灰里用吸鐵石找出了28粒彈片,大的如花生,小的如米粒,有的深嵌在骨頭上。生前體檢時,每次做X光透視,都說他肺部有彈片,下頜骨有彈片,甚至鼻尖處也有彈片。因為身上的彈片,每逢下雨,天氣驟冷時,他總會感到渾身酸痛。從軍72年,他戰勝了強敵,戰勝了傷殘(二等甲級傷殘),戰勝了疾病(肝硬化兩度報病危),耄耋之年又戰勝了結腸癌、肺癌,生存八年。生前,他就被人們譽為“鐵打的英雄漢”,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他身上的彈片竟有28粒!這些彈片見證了他鐵骨硬漢的革命生涯。
劉竹溪,1937年4月秘密加入黨領導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4月入黨。從1938年3月參加八路軍到1953年任炮兵副軍長,身經百戰,九死一生。1939年,他任連指導員。剛到連隊時,戰士們看到來了一位白面書生,一表人才,直犯嘀咕:這樣的小伙子能打好仗嗎?經過幾次戰斗,證明了他不是那種鐵嘴豆腐腳、能說不能行的人。戰士們坦言,指導員作戰勇敢、指揮聰明,是好樣的。他21歲就升任營教導員。從1942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以大隊長(營長)兼政委的身份,在濱(縣)利(津)沾(化)敵占區進行游擊戰。在這三年半的時間里,在黨和上級領導下,以八路軍能征善戰、遵紀愛民的實際行動感化了人民,又依靠人民開展新區工作,由點到面,從幾個村莊發展到幾十個、上百個村莊。他所帶的部隊從70多人發展到1000多人,斃、傷、俘日偽頑軍千余人,工作成績得到了領導的充分肯定。當地老人念念不忘,當年他勇敢打鬼子,在左臂負傷、創口如雞蛋大小、滿袖是血的情況下,還親手斃傷兩個鬼子(其中一個是日軍的小隊長)。還有些老人津津樂道,俺濱縣誰不知道劉營長。
1945年冬,他任濱縣獨立團團長。每逢作戰他總要靠前指揮,有時深入到班排。1948年9月,濟南戰役時身為副團長的他,帶隊穿插普利門,切斷敵人聯系。就在一個連的陣地上查看進攻路線時,對面幾十米外敵樓上的守敵扔下3顆手榴彈,他的臉部右下頜骨和七顆牙齒被打掉。血肉和碎骨渣堵住喉嚨不能說話,他就躺在擔架上寫條子指揮,直到昏死過去。身上的彈片多數就是這次重傷留在體內的。在團的包扎所,他因失血過多昏迷不醒,當時棺木都給他準備好了;在縱隊醫院手術時,他再次休克,縱隊衛生部副部長左英大姐為他口對口做人口呼吸,吸出了堵塞他咽喉部的膿和血,他昏迷幾天后才蘇醒過來。
兩個月后,他又帶著未愈的重傷之體奔赴淮海戰役前線,繼續指揮全團作戰。這時他只能靠喝稀飯湯水維持生命,且喝一半漏一半。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參加了渡江和解放上海、福建諸戰役。直到1950年春,經上海整形專家張滌生給他做了矯正整形后,才恢復了右側的咀嚼功能和能張口喝水。2009年5月,為紀念上海解放60周年,他應邀參加了紀念活動,解放日報、文匯報、新聞晚報都刊登了對他的專訪和照片。記者采訪時,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我的生命是戰友用鮮血換來的,是在醫護人員精心醫治護理下獲得的。
(本文原載2010年4月5日《文匯報》,本刊轉載時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