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欽琛(1912—1940),原名史序書。河北成安縣亦村人。家境富裕,幼時在本村讀私塾,后到成安縣高級小學學習。1932年秋,考入保定民生中學初中部。曾為校刊《晨霞》創刊寫序。1934年到北平讀高中,改名史欽琛。1935年,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參加者。1937年盧溝橋事變,他和大批愛國學生一起到濟南,考入第三路軍政治訓練班。10月,應范筑先將軍的要求,政訓班240名政訓員到魯西北地區發動群眾抗日。年底,史欽琛在堂邑縣鳳凰集動員20多位青年,收集了一批槍支,組成游擊隊。后編入中共魯西北特委直接領導的第一游擊大隊,在陽谷縣、壽張縣一帶進行抗戰。1938年初,第一游擊大隊擴編為第十支隊,史欽琛任二團政治部主任。年底,調魯西區黨委任組織科長。1939年1月,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筑先縱隊政治部主任。此后,率縱隊先后參加了俎店、富裕集、金郝莊等地的戰斗。1940年春,參加了討伐頑軍石友三部的戰役。5月,筑先縱隊和129師先譴縱隊合并為129師新8旅,史欽琛任22團政委。6月,日軍集結步兵、騎兵、炮兵8000余名,配備坦克10余輛,“掃蕩”魯西北抗日根據地。22團化整為零,史欽琛率二營到莘縣開展反“掃蕩”。25日拂曉,在耿樓村遭日軍東西南三面包圍。史欽琛果斷命令團部和營部直屬部隊及勤雜人員從路溝向北轉移,然后部署二營六連、八連分別抗擊南面、西面之敵,自己帶七連抗擊東面之敵,激戰兩小時,打退日軍多次進攻,陣地戰結束,轉為巷戰、院落戰。終因寡不敵眾,史欽琛和127名指戰員壯烈犧牲,時年2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