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1890-1940)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字藎忱。男,1890年出生,山東臨清人。1917年入馮玉祥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31年后任第29軍38師師長。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任喜峰口第29軍前線總指揮,打退了日軍,守住了陣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先后任第59軍軍長、第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5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等職。1938年3月,日軍進犯臺兒莊,奉命率第59軍急行軍增援臺兒莊作戰,為整個戰役勝利贏得了時間。1940年5月,中國軍隊與日軍15萬精銳部隊在棗陽、襄陽、宜昌等地進行棗宜會戰。他親自率領部隊與日軍決戰。在部隊被敵層層包圍的不利態勢下,他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力戰不退,與日軍拼死搏殺,最后身中7彈犧牲。國民政府為張自忠舉行國葬,追晉其為陸軍上將。北京、天津、武漢等城市建有張自忠路,以示紀念。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關新聞
1940年5月,侵華日軍發動棗宜會戰。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親率2000余部屬渡河將日軍攔腰截斷,后被日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包圍夾攻。2000多人全部陣亡,張自忠力戰不退,身中數彈,壯烈殉國。將軍以身殉國的消息震動全國,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稱贊:“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對于張自忠將軍之死,人們始終懷有一個疑問:他最后為什么不撤退?殺敵報國固然義無反顧,但作為集團軍總司令,如果暫時轉移撤退,日后必然能發揮更大的價值。他是二戰期間盟軍犧牲的軍銜最高的將領,對于中國軍隊而言這是極大的損失。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記者赴天津專訪了張自忠將軍的長孫張慶宜。抗戰爆發時,張自忠正是這座城市的市長。當年租界的遺跡似乎仍在講述他曾經背負的恥辱與憤恨,或許正是那種力量驅使他在民族危亡關頭做出了最后的選擇。
張自忠是家喻戶曉的抗日民族英雄,也是抗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回顧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前后的諸多歷史細節,即使70多年過去了,他率部多次痛擊日寇的驕人戰績、“武官不惜死”的軍人武德、盡忠愛國的犧牲精神,至今都不該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