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郁光(1905.7.17~1938.11.15) 原名張舒義。濟南市人。1919年秋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讀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進步期刊。1924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曾參加改組后的1。常在校刊《新華周刊》上發表文章,并向進步刊物《語絲》投稿。1926年參加“三一八”運動。1927年大學未畢業,即奔赴廣州,投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發生后,加入濟案后援會,奔走于上海等地,揭露日軍1中國人民的罪行,爭取各階層人民的正義支援。后任山東省教育廳督學、泰安山東省立第三中學校長、曲阜山東省立第二師范校長。任職期間,聘請進步教師于賡虞(詩人)、任白戈、于月秋、鄭依虹(女)、梁哲、梁祝航等人授課,購買進步書刊,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九一八”事變后,支持學生的1。寒假前夕,二師突然接到山東省政府的命令,指責二師有0活動,聲稱1山東省黨部要派人搜查。校方立即通知進步師生秘密離校,使1捕共隊的搜查落空。為此,山東省教育廳以張郁光放走0員學生為由,撤銷其二師校長的職務,激起學生們極大的憤慨。他們為挽留校長,組成200人的代表團到濟南山東省教育廳1,遭到當局拒絕并被押送回曲阜。不久,張郁光遭到當局的通緝,1只身逃往北平。后轉赴日本入東京日本帝國大學教育研究部學習。在此期間,結識了留學生中的抗日愛國人士,參加了中國留日學生左翼團體的進步活動,并積極鉆研革命理論,還翻譯了《西洋教育史》、《日本維新以來的教育制度》和《蘇聯性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等論文。
1935年12月,北平爆發“一二·九”學生1,張郁光決定返回祖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6年春天回到北平,受聘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講師,先后被推選為北平教師救國聯合會、華北文化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七七”事變后,轉移到濟南,參加第三集團軍政訓處的工作,并在山東省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授課。濟南淪陷后,于1938年1月到聊城任山東省第六區抗日游擊司令部少將高級參議。在0魯西北特委的支持下,堅持抗戰工作。
1938年3月,張郁光與牛連文、劉子榮等人代表范筑先到徐州1第五戰區司令部爭取抗日游擊部隊的補給,毫無結果。后赴武漢國民政府軍政部,洽談抗日部隊的編制和補給問題。經八路軍駐河南辦事處負責人彭雪楓介紹,在武漢與0中央長江局負責人1、1、1等人取得聯系,并參加在武漢召開的全國學聯代表大會,作《關于山東敵后魯西北抗日根據地發展情況》的報告;還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介紹魯西北堅持抗戰的情況。1938年5月,任魯西北政治干部學校副校長,主持校內的一切事務。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14日,聊城遭日軍四面圍攻。15日城陷,張郁光同范筑先、姚第鴻等700余名將士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