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民(1900—1938)
劉振民是文登縣早期的中國共產黨員,曾任中共膠東特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在上世紀30年代,他為宣傳發動農民進行斗爭,為文登、榮成等縣黨組織的建設和開展,開辟昆崳山革命根據地,領導膠東“一一四”農民武裝暴動以及為“昆崳山紅軍游擊隊”的建設和壯大,都作出了很大貢獻。
(一)
劉振民,代號水子,1900年5月出生于文登大界石村一戶貧農家庭。1921年,劉振民輟學,在家里經營一個本小利微的文具店,因軍閥的盤剝,生計日趨窘迫。
30年代初,文登二區人民不僅深受國民黨政府的壓榨和地主、高利貸者的盤剝,還備受兵匪之苦,生活瀕于絕境。劉振民組織農民進行抗捐抗稅斗爭。
1932年5月,中共黨員曹云章由文登五區吳家小學轉到二區鞠家莊小學,以教學為掩護,積極開展黨的工作。劉振民因走街串校賣文具與曹結識,常應邀閑談,并成知己。是年7月,他經曹云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在舊社會苦苦掙扎的劉振民有了明確的革命方向。
(二)
劉振民入黨后,為革命日夜奔忙。初期,他利用賣文具的職業和農民協會宣傳干事身份,走街串巷,四處活動,廣泛結交進步教師、學生,并積極慎重地在農民協會中發展黨員。由于劉振民等在農民協會中積極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大力發展黨的組織,這年年底,二區的農民協會已成為黨的外圍組織。1933年初,二區農民協會在汪疃村召開代表會,村內村外遍設農民糾察隊,國民黨文登縣縣黨部派員參加,被拒之村外。
二區以農民協會為組織形式的農民運動的深入發展,為我黨在這里的早期活動和革命斗爭,奠定了雄厚的群眾基礎,黨的組織也像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鑒于二區地處昆崳山區的重要地理位置和黨組織發展的狀況,1933年春,膠東特委指示成立二區區委,劉振民任書記。
在膠東特委的直接領導下,劉振民傾盡全部心血夜以繼日地奮發工作。他還編寫了《窮人沒法過》、《婦女歌》、《反捐稅歌》等歌詞,用“蘇武牧羊”一類民間易學的曲調教勞苦群眾廣為傳唱,激發他們的階級覺悟。除此,劉振民還根據其他黨員的職業、特長和社會關系等具體情況,以辦拳房、家門里(宗教組織)、經互會、婦女會等多種形式和探親訪友的名義物色培養對象,壯大黨的隊伍,發展黨的外圍組織。劉振民還有計劃地派人打進國民黨的鄉公所和聯莊會,一方面控制敵人的情況,一方面盡可能地掌握武裝。在倪家產、欄木溝、西院下、長夼店、柏家莊一帶,由于黨組織力量強大,群眾基礎好,黨的活動已近于半公開狀態,被上級黨譽為“小蘇區”。1934年10月在膠東特委主持下,文登縣各地黨組織的代表在文登二區爛木溝舉行擴大會議,組建了中共文登縣委,楊岫庭任書記,劉振民、鄒青言任委員。1934年2月和1937年2月,兩屆膠東特委建立,劉振民均為膠東特委委員。
(三)
1935年,膠東特委領導了震撼膠東大地的“一一四”農民武裝暴動。劉振民是這次暴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是年春,劉振民奉膠東特委指示,多次以行醫賣藥為掩護到榮成巡視工作,指導建立了石島黨支部和石島藥房聯絡站。
同年夏,膠東特委在文登老二區的院下西山、張格莊、東山石窩子和溝于家多次召開黨的會議,策劃“一一四”暴動。暴動分東、西兩路。文登、榮成為東路,牟平、海陽為西路。張連珠和劉振民負責東路。東路暴動隊伍被編為三個大隊,劉振民兼任第三大隊(特務直屬大隊,又稱特務大隊)政委。
劉振民按照特委的統一部署,他和特委書記張連珠兩次到榮成召開會議,進行暴動的組織發動。與此同時,劉振民等根據榮成黨員數量少的實際情況,在暴動前夕,抓緊黨組織的整頓和發展,大量地吸收群眾組織中的積極分子入黨,為暴動充實了中堅力量。
按暴動計劃,東路隊伍確定先進攻石島,奪取武器。按約定,劉振民先行一步去榮成。他提前去的任務:一是通知文、榮邊的一帶人員作好準備,暫時按兵不動,屆時于得水帶隊去石島的路上隨行東進;二是傳達特委“一一四”暴動的決定,組織好進攻石島的外線配合和內線接應。農歷十一月三日,劉振民在榮成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和聯絡,不料,情況突變:到各處聯絡,都沒能接上頭;石島的敵人增哨加崗,戒備森嚴。他被迫退出,在城南一土地廟里隱蔽,焦慮地等待著第三大隊的到來。
是夜9時,于得水帶隊兼程按時趕到。劉振民正在緊張地思考著下一步的行動,突然聽到兩聲擊掌,知道第三大隊已到。劉振民和于得水碰頭后,當即決定:馬上回頭西返,去襲擊人和鎮公所和鵲島鹽務局的敵人,沿途再收繳黃山敵區公所和宋村鹽務局的槍支,然后去和一、二大隊會合。
為了避免敵人發現目標,在約定了集合地點、時間和信號后,劉振民帶大隊翻山越嶺走小路,于得水帶著9個人化裝走大路,兩路直奔人和鎮。當劉振民率隊到達時,于得水等已出敵不意地收繳了人和鎮敵區公所的槍支、彈藥。此時,旭日東升,劉振民即命隊員撐起“抗日救國人民自衛軍”的鮮紅大旗,組織隊員在街頭宣傳。人和集的群眾,奔走相告,涌上大街,驚喜地聽著革命戰土的宣講,一些青壯年自動地加入了隊伍。
兵貴神速。劉振民、于得水等在人和集做了短時宣傳后,即率隊直搗鵲島鹽務局和黃山、高村區公所,敵人皆聞風而逃,隊伍邊行邊收繳逃敵留下的部分武器。當部隊行至張家埠村南的時候,猝遇鵲島鹽務局的逃敵。劉振民向敵兵進行了教育:“我們是共產黨,不要怕!我們是為窮人服務的,你們不要再替官衙去欺負窮人……”走時,還發給他們一些宣傳品。趕到宋村鹽務局,敵人也早已聞風匿跡。迅速收拾了幾支槍和部分子彈后,劉振民等便率隊急急地向預定匯合地點奔去。
按原定計劃,第三大隊在農歷11月3日夜打下石島后,4日上午返抵文登孔格莊,與一、二大隊會合。因石島敵情有變和一路轉戰,三大隊指戰員兩天一夜徒步跋涉300多里,4日晚9時許,才摸黑趕到。這時,一、二大隊因久候不見第三大隊,已經離開此地,只有特委書記張連珠還在這里焦慮地等待著。
劉振民、于得水等將上述經過向特委書記做了扼要匯報。張連珠一面贊揚了他們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一面也分析了由于第一步計劃未能完成和敵情有變化所面臨的嚴重形勢。
“一一四”暴動猶如春雷震撼著膠東大地,動搖了國民黨地方政府和地主豪紳的統治,喚醒了膠東的勞苦大眾。但這次暴動因遭到山東軍閥的血腥鎮壓而失敗,特委書記張連珠和其他領導人曹云章、程倫、丁樹杰等20多名同志,不幸壯烈犧牲,許多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通緝、搜查、追捕、殺害。在這種情況下,劉振民矢志不渝,百折不撓。
劉振民、于得水、鄒青言、王亮等,帶領著“一一四”暴動的部分隊員,進駐昆崳山區,建立了“昆崳山紅軍游擊隊”,他們采取分散與集中,秘密與公開的方法,用虛虛實實、聲東擊西的戰術,在二、三區群眾的掩護支持下,反“清剿”、反欺騙、反自首,縱橫穿插,打狗斬蛇,展開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為了恢復和加強黨組織的建設,提高游擊隊員的政治軍事素質,以便長期斗爭,在劉振民的主持下,于1936年4月在昆崳山腰的“老蜂窩”山洞里舉辦了訓練班,對部分干部和游擊隊員進行政治軍事訓練。
1936年5月,劉振民去延安學習,并出席了中共中央召開的蘇區黨的代表會議。會上,他受中共華北局領導的推薦,作了以“暴動”、“農民斗爭”、“婦女運動”為內容的發言,受到與會的中央領導同志和代表們的贊許。
1937年11月,劉振民自延安返回山東,受省委黎玉同志派遣,回到膠東。到膠東后,特委書記理琪同志把他安排在“三軍”司令部里工作。
1938年2月,海陽縣縣委書記劉仲益向特委報告:“反共不抗日的東村民團有50多支槍。他們每天徒手出操,應乘機把槍繳下來作抗戰之用。請特委派人來指導這一行動。”劉振民得知后,自告奮勇,當即和王政安一道,帶了些“三軍”的信紙、信封(劉想順便搞統戰工作之用)去完成這一任務。但因前去的農民隊員缺乏戰斗經驗,在返回的途中槍支被追敵奪回。
此舉失敗后,王政安即返膠東向特委匯報。這時,劉振民在海陽縣聽說,國民黨地方武裝韓炳宸部從青島嶗山拉出來,有抗日之意。劉振民覺得機不可失,即以“三軍”代表的身份,帶著自備的介紹信,在海陽縣委組織部長李桂巖和兩名青年的陪同下,前往駐即墨縣韓炳宸部進行統戰工作,結果被韓部設計扣押。在押期間,劉振民雖身遭酷刑,但寧死不屈。這期間,海陽縣委和膠東特委曾多方設法營救,但終因韓炳宸懷疑劉振民有“瓦解”其部隊之意,于1938年4月將其殺害。臨刑前,劉振民從容鎮定,慷慨陳詞,一再向韓部講明抗日的形勢,申張團結抗日的大義。劉振民同志時年僅38歲,他的光輝名字和英雄業績,將永遠載入革命史冊。 (區委黨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