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青龍橋西側古城墻內,有一條著名小巷——按察司街,110年前,名震華夏的抗日民族英雄張郁光將軍就誕生在此巷的一個普通職員家庭。1938年,張郁光被日寇殘殺于聊城狀元街一老百姓家,年僅34歲。范筑先、張郁光、姚第鴻犧牲后,受到全國人民的痛悼,被譽為“華北抗日三烈士”,其殉國之日被定為“華北抗戰紀念日”。
□高文浩
“子見南子”案后就任曲阜二師校長
張郁光(1904—1938),原名張舒義。少年時入濟南制錦市小學,從學于山東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魯佛民,接受了進步啟蒙教育。1919年考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中學(今濟南一中)。1924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在校除孜孜鉆求學業,還積極參加革命斗爭,曾參加過1926年李大釗領導的“三一八”愛國運動并在斗爭中加入國民黨。
不久,大革命狂飆驟起,志在救國救民的張郁光毅然終止學業,投筆從戎,于1927年南下廣州,加入北伐軍,次年隨軍返魯。不久,因鄙視國民黨黨政軍界的黑暗和國民黨山東省黨部書記長張葦村的橫霸齷齪,憤然退出國民黨黨部轉入教育界,先后任北平山東中學、畿輔中學教員,泰安山東省立三中校長。同年10月,任山東省教育廳督學。
1929年,曲阜山東省立第二師范學校(簡稱曲阜二師)在中共地下黨影響下,爆發了震動中外的反帝反封建的“子見南子”案。張郁光參與調處,堅持進步,反對封建。1930年2月,年僅25歲的張郁光抵古城曲阜,就任二師校長。
張郁光的到來,使沉寂的曲阜二師重又生機勃發。張郁光敏銳深邃,辦學有方,治校不久就成績卓著。他大力改革教學內容,添置大批教學設備,親自設計并監制建造了寓意“勞工神圣”的“工”字形教學大樓。更重要的是,他大力延聘進步教師,支持學生開展進步活動,很快就形成一支以共產黨員和左翼教師為核心的進步而有真才實學的教師隊伍,其中不少是共產黨員,這些教師深受學生愛戴。其間,國民黨曲阜縣黨部要逮捕教師楚圖南。張郁光知道楚圖南是共產黨員,馬上掩護并資助他離校。
未幾,二師又欣欣向榮。在周圍一片白色恐怖中,二師卻是另一派天地。愛國、民主、進步又成時尚。
曲阜二師積極抗日被譽為“小莫斯科”
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張郁光大力支持師生要求,積極協助黨組織,建立抗日團體,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救國活動。1931年12月中旬,二師學生會又聯合魯南七校組成一兩千人的南下請愿團,在兗州臥軌截車,赴南京國民政府請愿抗日。二師的斗爭,震動魯南,成為山東共產黨活動的重要陣地,被譽為“小莫斯科”。
二師高漲的革命氣氛逐步被反動勢力矚目和忌恨。曲阜、泗水、兗州等數縣國民黨縣黨部聯合向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控告張郁光窩藏、袒護共產黨等等,并將攻擊傳單四處散貼。寒假前,張郁光突從濟南其內兄李澄之處獲知省政府主席韓復榘要搜捕二師共產黨的消息,馬上撤離骨干,送走任白戈等教師,轉移程照軒等幾名重要黨員,連夜焚燒部分“違禁”書刊,使敵人撲空。但省政府旋即宣布將張郁光撤職查辦。山東省臨時軍法會審委員會迭次傳訊,他被迫離校躲藏。
反動當局的行徑,使二師全體師生極其憤慨,紛紛要求挽留張校長。黨支部組織了350人的“挽留張校長赴省請愿團”,提出“不把張校長挽留回來,不回學校”。然后在姚村火車站臥軌截車赴濟,向省政府提出挽留張郁光、南下請愿抗日等要求。不料,在省府大門前得到的卻是對張郁光通緝的消息。當即,一學生飛跑至東關張郁光家報信,適張在家,匆赴黃臺火車站,經青島逃亡日本。請愿學生被韓復榘用鐵甲列車遣返曲阜。1932年5月,省政府下令通緝張郁光。
壯烈犧牲,被譽為“華北抗日三烈士”之一
張郁光在日本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教育研究部,潛心研究教育科學。1934年畢業回國,執教于北京師范大學,任教育系講師。此時,與進步教授許德珩、張友漁等過從甚密,熱心于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后,參加中共北平市委領導的“北平教師救國聯合會”,并被選為執委。1937年春,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長彭真召集平津各地救亡團體黨團負責人開會,成立“華北救國聯合會”,張郁光被選為執委。“七七事變”后,張郁光以華北救國聯合會代表身份,利用他在山東教育界的影響,赴濟南推動山東教育界起來抗戰。1938年6月,張郁光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
此前,1月,張郁光與大批黨員干部被黨派往聊城,協助、推動國民黨愛國將領范筑先抗戰。9月,陪同范筑先將軍出席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河北南宮召開的冀、魯兩省聯席會議,會見了朱瑞、陳菁玉、徐向前、楊秀峰、宋任窮等同志,范筑先對抗戰充滿了勝利信心。他說:我們政治有郁光,軍事有(袁)仲賢(建國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長),寫文章有(齊)燕銘(建國后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總理辦公室主任等職),這就是我們的“三杰”,何愁打不敗日本!根據地廣大民眾也到處傳唱民謠:“范筑先,范筑先,長胡子,飄胸前,日本鬼,大漢奸,日日夜夜心膽寒!”“張郁光,沒有槍,良心抗戰好主張。”
1938年11月12日,日寇114師團勾結漢奸進攻聊城。張郁光協助范筑先率部英勇抗敵。他本已率部突圍出城,后發現范筑先還在城內,又毫不猶豫返回城內繼續戰斗。終因寡不敵眾,逐漸失利。張郁光與范筑先指揮部隊血戰一晝夜。15日,城破,范筑先與700位守城健兒全部英勇殉國。張郁光等7人赤膊與敵巷戰,堅持到最后,被日寇殘殺于狀元街一老百姓家,年僅34歲。同時殉國的還有共產黨員姚第鴻(范筑先秘書、政治部副主任)。范筑先、張郁光、姚第鴻犧牲后,受到全國人民的痛悼,被譽為“華北抗日三烈士”,其殉國之日被定為“華北抗戰紀念日”。
1981年,筆者以曲阜師范校史編寫組名義函請山東省原副省長、時任省政協副主席的余修同志為曲阜師范學校建校80周年題詞。余修同志未題詞而寄來抄贈詩一首,“六十年前總角交,家君門墻君最俏。曾為孔案震海內,正義凜然育新苗。蘆溝曉月戰火燎,隱留敵后寄高韜。烽火漫卷魯西北,雷霆震蕩失英豪。延水當年傳噩耗,遙望戰云碧血拋。誓繼先烈未竟志,長征四化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