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部隊挺進東北前召開誓師大會
導語:1945年9月,中共中央發(fā)出《目前任務和戰(zhàn)略部署的指示》,提出了“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決定羅榮桓率山東八路軍主力部隊進軍東北。1945年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山東軍區(qū)主力6萬余人,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由陸海兩路挺進東北。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發(fā)出由劉少奇起草的 《關于目前任務和向南防御、向北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確定黨和軍隊在全國的戰(zhàn)略方針是“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
“依靠山東”
為了力爭控制東北地區(qū),8月下旬,中共中央即指示山東分局:要乘蘇聯紅軍占領滿洲及政策尚未明確之際,派一部分人迅速進入滿洲,肅清殘敵漢奸,發(fā)展和建立黨的組織及地方政權,造成在東北之有利條件。
根據中央指示,山東分局于8月24日致電膠東區(qū)黨委書記林浩,令其派出干部帶一部分部隊以東北義勇軍名義去東北了解情況和開展工作。 9月9日,膠東區(qū)黨委所屬北海地委便派出一武裝小分隊乘木船駛達旅順,在蘇軍幫助下開展工作。
11日,中共中央致電山東分局:“為利用目前國民黨及其軍隊尚未到達東北 (估計短期內不能到達)的時機,迅速發(fā)展我之力量,爭取我在東北之鞏固地位,中央決定從山東抽調4個師12個團共2.5萬至3萬人,分散經海道進入東北活動,并派肖華前去統(tǒng)一指揮。 ”
9月14日,中共中央決定建立以彭真、陳云、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立即奔赴東北。
20日,中共中央再次致電山東分局:“發(fā)展東北,控制冀東、熱河、進而控制東北的任務,除各地派去的部隊和干部外,中央完全依靠你們及山東的部隊和干部。原則上要以山東的全部力量來完成,必須全力執(zhí)行,越快越好。 ”
創(chuàng)造奇跡
根據中央的部署,山東分局立即對山東各方面的工作進行了調整,決定以羅榮桓帶領山東主力部隊6萬人和大部干部挺進東北。要求執(zhí)行北上任務的各部隊,立即進行政治動員和思想教育,迅速集結;從陸路和海路出兵的部隊,盡快趕赴東北;各地黨委要迅速抽調大批干部到東北開展工作,9月底10月初到達分局集中;各地政府迅速組織動員,在全省掀起一次大規(guī)模的參軍運動。
與此同時,出兵東北的各項準備工作也在緊張而有秩序地進行著。在當時的情況下,在很短的時間內要組織調動大部隊和大批干部去東北,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去往東北的部隊和干部大部分要通過海運,而當時解放區(qū)內只有一些木帆船,運力有限,安全也很難保證。運量大,時間急,組織任務和運輸任務都十分繁重。
為做好海上運輸工作,山東軍區(qū)專門成立了海運指揮部,由許世友任總指揮,并在龍口設立了海運辦事處,專司龍口、欒家口的海運工作。為保證海運暢通無阻,許世友指揮膠東軍區(qū)部隊解放了煙臺附近的崆峒島和內長山列島,并在島上設立兵站,聚草屯糧,控制了渤海海峽,成為由山東到東北的海上跳板,保障了海運的安全和供應。山東解放區(qū)軍民積極為出征部隊準備船只、糧食、棉衣等物品,搶修主要公路,為子弟兵出征東北打開了通道。
山東分局委員、山東軍區(qū)政治部主任肖華率軍區(qū)機關及部隊1000余人于9月20日渡海先期赴東北。隨后,從10月初到11月底,山東軍區(qū)先后分三批將主力和基干部隊調往東北。山東軍區(qū)開赴東北的部隊主要有:山東軍區(qū)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大部)、第六、第七師,濱海支隊、警備第三旅、山東軍區(qū)教導團等共計7萬余人。
開往東北的部隊,除第一批部分人員從陸上出關外,絕大多數都是從海路運送的。在缺乏現代運輸工具而時間又十分緊迫的情況下,將數萬人的部隊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從海上運送到東北,這不啻是一個奇跡。
掌握先機
在7萬大軍爭分奪秒奔赴東北的同時,羅榮桓于10月24日率精干指揮機關由煙臺渡海去東北。
在抽調主力部隊進軍東北的同時,山東分局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先后抽調各級干部4000余名隨軍北上。在這些干部中共配備了三套黨政軍省級領導班子,其中有肖華、梁興初、梁必業(yè)、萬毅等許多高級領導干部。為控制東北,發(fā)展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做了干部上的準備。
山東主力部隊及大批干部會同其他解放區(qū)的部隊和干部,按照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先于國民黨軍隊到達東北,爭得了控制熱河和東北的先機和主動權,打破了國民黨軍企圖完全占領東北,從而南北夾擊關內解放區(qū),消滅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如意打算,為實現中共中央“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為全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