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成立
郭洪濤與山東分局機關部分同志在沂水縣王莊合影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得以確立。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得以迅速發展,其組織結構得到了完善,活動領域得到了拓寬。因此,中共中央在各地開始增設派出機構,作為代表中央指導各地區黨的工作的最高領導機關。1938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郭洪濤、張經武、黎玉為委員,郭洪濤任書記。
1939年8月,為了統一山東黨政軍群各系統的領導,山東軍政委員會成立,朱瑞、羅榮桓先后任書記。10月,郭洪濤去延安后,朱瑞接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從1938年12月開始,在有關特委及其他黨組織的基礎上,陸續設立黨的區委員會(區黨委)。黨的區委員會之下,依次設地委、縣(工)委、分區委。黨的各級領導機構的調整和健全,使黨對根據地的領導有了可靠的組織保證。省級黨組織的成立推動了地方黨組織與基層組織的迅猛發展,為山東分局的成立提供了良好的組織基礎。山東分局成立后,秉持中央決議、方針及指令,代表中央指導山東地區黨的一切工作,積極地發展與山東地區其他黨派的良性互動關系,并通過組建各區黨委實現對各個區域的領導。隨著抗日戰爭的變化,山東分局在中共中央的指導和幫助下,進一步完善了地方黨組織與基層黨組織的建設,逐漸取得了山東地區黨政軍民一體化的領導地位,在事實上形成了中國共產黨在山東地區的一元化領導局面。1945年9月,山東分局改為中共中央華東局,完成了它全面領導山東抗戰的歷史使命,對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
八路軍山東縱隊渡過沂河奔赴前線
1938年12月27日,為統一指揮山東境內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不包括魯西和冀魯邊區),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下轄十個支隊,共2.45萬人。八路軍山東縱隊的成立,標志著山東人民抗日起義的武裝已由若干分散的游擊隊成為在戰略上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八路軍山東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山東人民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的產物,是以共產黨員為骨干、以山東各地人民抗日起義武裝為基礎組建而成的。她從誕生之日起就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英勇斗爭,在山東開辟了敵后抗日根據地和廣大抗日游擊區,并在戰斗中不斷成長壯大,成為馳騁山東抗日戰場的一支主力軍。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入魯后,山東縱隊與之并肩作戰、協同配合,繼承發揚老紅軍的革命傳統,經過5次整軍,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堅持敵后抗戰的一支英勇頑強的武裝力量,為山東乃至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