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創立和建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山東抗日軍民艱苦奮斗、浴血奮戰的結果。作為八路軍的總司令,朱德也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創立和建設傾注了許多心血,從中可以看到朱德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貢獻。
一、提出一系列指導抗日根據地創立的重要指導思想
全國抗戰開始后,朱德根據黨的部署,主要注意力是在華北的山西、河北。隨著戰爭的進行,特別是忻口會戰、徐州會戰以后,戰爭局勢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游擊戰在全國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和突出,開始形成和國民黨正面戰場相配合的敵后戰場,并逐步地從山地發展到平原;在平原發展遭到阻礙時又更加重視山地游擊戰。朱德在對抗日根據地的認識上也經歷了一個過程。
朱德對抗日根據地的建設,首先是明確提出了持久戰和人民戰爭的原則。敵后根據地的創建和建設,都和中國共產黨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聯系在一起。1938年1月,抗敵救亡出版社出版的署名朱德、彭德懷合著的《抗敵的游擊戰術》。全書分為六編,前五編分別闡述了游擊戰術基本原則、游擊隊的政治工作、戰爭動員問題、民族戰爭的戰略和怎樣發動游擊戰,第六編附錄《游擊戰術之光榮史略》和《爭取持久抗戰勝利的先決問題》兩篇文章。《爭取持久抗戰勝利的先決問題》,從“持久抗戰的勝利”、“戰略與戰術”、“游擊戰爭”、“民眾的動員與全民抗戰”等六個部分,總結了抗戰三個月來的經驗教訓,闡明了游擊戰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游擊戰的作戰原則。“抗日的民族革命戰爭是一個神圣的偉大的事業”,“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日戰爭與建立正確的軍事作戰和指揮,是爭取抗戰勝利必須首先解決的前提”。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規定了抗日戰爭必然是持久戰;在持久作戰過程中敵人的力量則會逐漸變弱的,而“我們的力量會逐漸變強”的,“只有堅持持久的抗戰,才能最終地戰勝敵人”。這部著作的部分內容以《論抗日游擊戰爭》為題編入《朱德選集》。
朱德提出要在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也是創建抗日根據地的一個重要目標。1938年2月3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聶榮臻,指出:“應有最大決心與敵在山地堅持,采取各種辦法削弱敵人與在有利條件下部分地消滅敵人。吸引敵人在山區長期周旋,于我軍有利。”2月12日,在山西洪洞縣馬牧村八路軍總部直屬單位召開的平漢線勝利祝捷大會上,朱德發表《平漢線勝利的意義》演講時說:本月9日晚,由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之一部及當地新近成立之民眾武裝部隊,在同一時間內,同一指揮下,由保定至正定間鐵道線分途進攻,占領了定州、望都、新樂、渾源等重要城鎮及三百余里的鐵道線,敵人被擊斃八百余人、被俘四十余人,繳獲步槍三百余支、輕機槍二十余挺及手榴彈、子彈和其他軍用品等,鐵道線與電線也全被破壞。朱德指出:這個勝利雖不算大,但在整個抗戰過程中,它具有配合津浦線主力作戰阻止敵人南進、打破敵人武力吞并全中國的迷夢和發揚了民眾抗敵的力量、揭穿了托派漢奸的陰謀等重大意義。并強調指出:“敵人占領這些地方已經好幾個月,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不料還有強大的部隊留在他們的后方,開展著廣大的游擊戰爭,要對他們作生與死的抵抗。敵人滿以為把華北吞下了肚子里去了,豈知我們在他的肚子里發展起游擊戰爭來,不但要把敵人脹死,還要把他的肚子戳破,還要把他的心臟挖出來。這一次的戰斗,向日本強盜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不能征服的,在他們占領的地區里,有著千百萬不愿做奴隸的中華兒女,終有一天會團結起來,以神圣的民族解放斗爭的火焰,將他們這些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的強盜消滅干凈。”
朱德深刻論述和研究了抗日游擊戰與抗日根據地的關系。朱德在所著《論抗日游擊戰爭》(發表于《前線》雜志第五期;1938年3月25日,第六期連載;五月七日、十四日,《群眾》雜志第一卷第二十期、二十二期又刊載。十一月,延安解放社出版單行本《論抗日游擊戰爭》,全書分為三章十七節,已陸續發表的《論抗日游擊戰爭》為該書的第一章“總論”)中指出:抗日游擊戰爭就是“抗日的大眾戰、民兵戰”,其實質“是一切不愿做亡國奴的同胞為了救死求生而采取的一種最高、最廣泛的斗爭方式。”它“是整個抗日戰爭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取得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主要條件之一。”強調:抗日游擊戰爭的作用就“在于抗日游擊隊是民眾抗日學校,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武裝宣傳者和組織者”;“在于抗日游擊戰爭能夠部分地恢復國家領土和維系失地的人心”;“在于抗日游擊戰爭能夠使日寇無法從它所占領的地區中取得人力和資財的補充來滅亡我國”;“在于抗日游擊戰爭能夠配合正規軍作戰”;“在于抗日游擊戰爭能夠為正規軍創造優良的后備軍和新的兵團”。該書第三章“抗日游擊隊的戰術”,分別就“抗日游擊隊的活動方針”、“進攻戰術”、“防御戰術”、“追擊戰術”、“破壞戰術”、“偵察”、“通信聯絡”、“行軍”、“宿營”、“抗日根據地”等方面加以闡述。
1938年3月4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各師指揮員,分析戰爭發展態勢,并指出關于游擊戰術的原則:“正當華北敵人配合東線戰場以爭奪徐州,主力已南犯,先頭(部隊)已抵黃河北岸與東岸作戰”,“整個華北戰局已轉入大規模的游擊戰與運動戰之新階段”,“敵人仍只占領點和線,民眾仍與敵對立,而且(日)益嚴重”;“民眾抗日運動與游擊戰已有相當的發展,這是給我軍在華北以大規模的游擊戰與運動戰中取得勝利的有利條件。游擊戰與運動戰是允許大踏步地進退,在廣大地區內以靈活機動去求得勝利。”
二、關注和指導魯南及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在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過程中,中共中央十分重視魯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朱德也按照中央的要求認真落實。1938年初,中共中央提出了在兵力部署上要以魯南山地為根據地,抵抗日軍的侵略。這是建立魯南抗日根據地的重大戰略部署。1938年2月15日,朱德收到毛澤東、滕代遠致朱德、彭德懷、林彪、左權并告周恩來、葉劍英電:估計敵集力攻隴海路時,河北全境及山東乃至江蘇北部,必甚空虛,同時晉察綏三省之敵,一時尚無力南進,擬用第一一五師至少分三步驟全部向東出動。第一步轉入河北、北平、天津;第二步分數路突然渡黃河,轉入山東,以魯南山地為根據地,并發展至徐海南北;第三步轉入安徽,以豫鄂皖邊為指揮根據地,為保衛武漢而作戰。“一一五師最后準備轉入豫西與鄂西”,“如經你們考慮,認為可行時,則請周、葉向國民黨接洽出河北的各種必須事件。”
在朱德和彭德懷的考慮中,開始對魯南能否建立抗日根據地,還有一些不完全一致的意見,所以開始時先同意進行短時期活動。1938年2月17日,朱德和彭德懷致電毛澤東、滕代遠、周恩來、葉劍英、博古及林彪等:津浦、平漢兩路間已有呂正操部三千余人,陳再道部兩個營,各附騎兵一部,且有地方黨及自發群眾武裝等共約萬人。乘敵空虛,可以徐旅一部或主力東出,活動一段時期是可以的。但要估計到兩道間汽車路網之完成,地形平坦而開闊,大兵團深入運動,在技術發達條件下,是帶著某些冒險性的。至于東渡運河、黃河轉入魯南的條件,我們認為可能極少。至于陳光旅似不宜再向東出。2月18日,毛澤東復電朱德、彭德懷并告周恩來、葉劍英并林彪:即照朱、彭意見準備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出安徽,請周、葉注意選擇適當時機向蔣介石提議,但此時機未到則不要提。同意彭去晉東指揮,朱在后方較妥。
隨著戰事的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出來。1938年3月7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張聞天、毛澤東等,建議:情況變化,政治局以前關于戰略決定應有所改變。在友軍不過河以前,我們應堅決而積極地在華北堅持配合友軍作戰,爭取連續的勝利,以達到有力地保衛武漢、保衛西北和鞏固統一戰線。如我們現時過河,萬分不利于統一戰線。3月9日,朱德率八路軍總部抵長子縣上寨村的當日,收到毛澤東致朱德、彭德懷并各師首長電,說明:政治局決定之戰略方針,包括現時在華北及將來轉移至陜西、河南兩個階段,不是單指目前而言。在目前階段,在不被日軍根本隔斷條件下,我軍均應在敵后配合友軍堅決作戰,有效地消滅與削弱敵人,發動廣泛的抗日運動。只要無被隔斷危險,決不應過早渡過河來。在將來階段,即敵大舉進攻潼關、西安、武勝關、武漢及陜北時,在取得蔣介石、閻錫山、衛立煌同意后,八路軍主力及其他國軍主力,應渡過河西、河南,為保衛西北、保衛武漢而戰,而留適當兵力位于山西各區,繼續堅持游擊戰。……如果八路軍全部被限制于華北敵之包圍圈中,根本不能轉移至陜甘豫地區,則對整個抗戰及全國政治關系,都是不利的。
3月9日,朱德率八路軍總部抵長子縣上寨村后,即與彭德懷致電陳光、羅榮桓并報毛澤東:為積極發展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及擴大游擊區,著第三四三旅副旅長李天佑、政委蕭華率旅部及第六八六團全部,并附一個團的團、營、連預備干部,準備出直魯豫邊區。陳光、羅榮桓率師直及第六八五團、補充團暫在呂梁山工作,準備8月中新的行動。后來,蕭華奉命率部東進,準備到敵后津浦線一帶建立抗日根據地,路過晉南太行山時,特地來到朱德駐地聽取指示。朱德與彭德懷指示他們:要發展抗日武裝,壯大抗日力量。派你們到敵后去,你們是火種,目的是要在廣大的敵后發動群眾,建立政權,擴大統一戰線,組織和發展抗日武裝力量,點燃抗日的熊熊烈火。你們遠離總部,是敵后的敵后。為了創建根據地,你們的一切供應都要依靠人民支援,都要依靠你們自己解決,實行獨立自主的方針。平原游擊戰爭是一個新的問題,要很好地組織游擊隊和自衛隊,創造作戰的經驗。準備長期堅持和發展敵后游擊戰爭。
調兵遣將,指導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1938年3月13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葉劍英轉蔣介石:已遵令派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率該師所屬一個旅東出津浦線,配合魯南主要戰線作戰,現該部已逾南宮,東進迫近津浦線行動。3月24日至28日,朱德在小東嶺八路軍總部召開東路軍將領會議。參加會議的除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一二九師的負責干部,山西第三行政公署主任兼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一縱隊政委薄一波外,國民黨軍隊第三軍軍長曾萬鐘、第九十四師師長朱懷冰及其他副師長、旅長等共三十余人。朱德在會上講話,分析敵我形勢,介紹八路軍粉碎日軍進攻和堅持敵后戰爭的戰略戰術,鼓勵國民黨軍隊將領為抗日做出貢獻。還與參加會議的國民黨軍將領個別談話,向他們指出:抗戰初期戰事失敗的原因,是沒有抗日民主,沒有發動群眾,沒有搞好軍民關系。單純軍隊抵抗是打不好的。要他們開展抗日民主,搞好群眾關系,把舊軍隊改造成新型的軍隊,廢除舊軍官對士兵的統治,改善官兵關系,訓練政工人員,建立政治工作。
1938年3月29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中共中央,報告:第一二○師無變動,陳光旅在蒲縣、隰縣間,劉師主力移涉縣、武安,徐海東旅在武鄉附近。因呂梁山地區窄小,友軍過多,徐旅暫不西移。朱、彭目前不能分開。4月1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劉伯承、徐向前、鄧小平轉時任東進縱隊司令員陳再道、宋任窮:停留在河北南宮附近的津支隊,我們意從山東臨清縣及武城縣之線渡運河,似較安全。渡河后即以高唐縣、恩縣〔舊縣名。在山東省西北部。1956年撤銷,劃歸平原、夏津和武城三縣。〕、夏津線為依據地,向德州、濟南之線發展,破壞該段交通,暫不過津浦路以東。范筑先在聊城附近,須與之取聯絡。5月9日,朱德與彭德懷致電聶榮臻、劉伯承等:敵奪取徐州后,華北形勢將更加困難。以前派出之東進部隊應向滄州、德州一線積極動作,以配合津浦北段作戰。5月12日,朱德與彭德懷復周恩來10日詢問可否由徐向前率部東出津浦,加強陳再道支隊電,告以:徐向前率三個團已過路東與陳再道、宋任窮縱隊會合,準備繼續向南活動。
1938年5月19日,徐州淪陷。徐州會戰基本結束。5月20日收到毛澤東致朱德、彭德懷,劉伯承、徐向前、鄧小平并告王明、周恩來、葉劍英電,指出:徐州失守后,河南將很快落入敵手,武漢危急。彼時蔣介石將同意我軍南進,在豫、皖、蘇、魯四省深入敵后活動,第一二九師、第一一五師將作整個新的部署。未到適當時機,不應向蔣等提出,只是自己預作準備。并告山東方面已發展廣大游擊戰爭,已派張經武、郭洪濤〔張經武,抗日戰爭初期曾任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高級參謀,后到山東參加組織和領導抗日武裝斗爭。1938年12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員。郭洪濤,曾任八路軍留守兵團綏德警備區司令部政治委員兼中共綏德地委書記,后到山東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38年5月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率黨政軍干部五六十人及兩個電臺去。5月26日,收到毛澤東致朱德、彭德懷、傅鐘并各師首長電:徐州失守后,判斷敵將以進攻武漢為作戰計劃之中心。我們的口號是保衛武漢,保衛廣州,保衛華北,堅持華北游擊戰爭。華北游擊戰爭還是廣泛開展的有利時機,目前應加重注意山東、熱河及大青山脈。
加緊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工作,猛烈地發展革命力量。1938年5月30日,朱德與彭德懷發出關于開展平漢路以東工作指示,認為依目前形勢,在直、魯展開工作,猛烈發展我們的力量,已成為路東黨和軍隊的重大任務。路東部隊應配合地方黨盡量擴大發展游擊戰爭,盡量組織廣大民眾提高情緒,走上武裝抗日斗爭。強調在敵后恢復政權,一般仍用舊形式,但為加強與增高行政效率,適合抗戰需要,應在縣、區、村設立行政會議,由各民眾團體選代表參加,在民主集中原則下討論和決定工作。縣長應由民選當地抗日積極分子擔任,但仍加委。經過我們工作活動,把地方進步分子盡量吸收到政權中工作。在政權恢復區域,刷新教育,恢復學校。還強調應選擇當地進步分子培養成為民眾團體和政權機關工作的工作人才;注意發展地方黨,建立黨各級組織,特別是新成立抗日武裝要建立黨的組織;要確實依照去年十二月政治局會議及德懷同志關于該決議的報告和結論,按具體情況運用執行。
三、朱德與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朱德與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密切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中央統一部署,指導部隊完成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任務。
作為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堅決執行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戰略決策,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中共中央提出要求后,朱德從實際出發加以落實,特別是提出具體措施,保證中央決定的落實;直接指揮八路軍主力部隊挺進山東,在山東創建抗日根據地。
2.為八路軍在山東的作戰提出了一系列正確的指導性原則。
朱德根據抗日戰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八路軍一系列正確的作戰原則,如持久戰、人民戰爭、游擊戰、建立根據地等等,這些對于八路軍在山東的展開,對于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高度評價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為根據地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1940年2月,朱德與彭德懷、楊尚昆致電中共山東分局,指出:山東是華北持久抗戰的重要基地之一,是發展華中與新四軍一片的樞紐,是八路軍兵力、槍支、經濟補充的重要地區。朱德對山東抗日根據地加以明確的戰略定位,從抗戰大局出發,明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這不僅鼓舞了山東抗日軍民,對指導全國抗戰的進行,發揮山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十分必要,對于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事實證明,山東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時期,真正發揮了作為華北持久抗戰的重要基地之一,發展華中與新四軍一片的樞紐,八路軍兵力、槍支、經濟補充的重要地區的重要作用。
4.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根據地建設包括經濟建設的正確方針,為根據地建設指明方向。
朱德在抗日根據地建立和建設過程中,不僅考慮軍事問題,也考慮財政經濟問題等,這對根據地的建設十分重要。有了經濟這個基礎,才可能說得上為八路軍提供經濟上的補充。他在電報中還指出:為鞏固各抗日根據地,還要在財政經濟政策方面要抓緊幾方面的工作:如分局下設財政經濟委員會,統一黨政軍財政政策,建立財政經濟制度,開展節約辦法;北海銀行應在膠東清河發行紙幣,魯南、魯西應統一發行紙幣,糾正不統一的各自為政的辦法;公布其政權的財政工作,實行累進的財政,建立對外貿易,撥糧收稅、屯積公糧,求得解決財政的長遠計劃;實行節省運動,按照預算開支,懲辦貪污浪費分子。這些指示為山東根據地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動力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推動了根據地的鞏固。
朱德與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關系,僅僅是朱德在抗日戰爭時期所作大量工作的的一個方面。僅從上述的資料就可看出朱德與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密切關系,而從其中更可以看出朱德對建立根據地的高度重視,對人民群眾利益的高度重視,對財政經濟建設的高度重視。所有這些,對于今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