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王景文 YMG記者 牟濤通訊員 楊宏偉 整理
在我捐獻的這批紅色文物中,有一件比較特殊,這是一期1943年出版的雜志型的《前線報》。土紙印制,未經裁切,普普通通,貌不驚人,但是卻有重要的意義。
《前線報》非常珍貴
據我的調查研究,類似于這樣的《前線報》,存世非常少。這份《前線報》是膠東軍區的機關報,早在膠東五支隊建立不久,1939年9月即創刊于招遠縣農村。初名《膠東前線》,是報紙型的。1941年8月改為《前線報》,先后為八路軍山東第三軍區機關報、山東縱隊五支隊機關報。1942年7月1日正式作為膠東軍區機關報。
對膠東地區黨報歷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膠東解放區的報紙,最重要的是膠東區黨委機關報《大眾報》、膠東各救會機關報《群力報》和膠東軍區機關報《前線報》。而前面兩份報紙雖然留存也不多,但是尚可找到。我這次捐獻的,每種就有數十張,而《前線報》,由于印量特少,又僅在軍內發行,戰時隨時銷毀,無法保存,我搜求了數十年,僅發現了這1冊,被我珍藏了20多年。
這是一期特殊的專刊
這份報紙的珍貴之處不僅僅在于它的稀有,在內容上尤其珍貴,因為這是一期專刊。
這期專刊,主要內容為開展軍內的整風教育運動。封面為當時膠東著名美術家李善一同志的木刻畫,正文之前的插頁,是膠東軍區司令許世友和軍區政委林浩的題詞手跡。1943年正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印刷紙張、技術都很困難,手跡只能用笨拙的木刻方式。題詞的內容,是整頓軍風。許世友指出:“以整三風的精神整頓軍風”。
所謂的“整三風”,是指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全黨開展的整風運動,其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學風”。其做法是,聯系個人的思想、工作、歷史以及自己所在的地區、部門的工作,進行檢查,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弄清犯錯誤的環境、性質、原因,明確努力的方向。
許世友司令和林浩政委的題詞,證實了這次整風運動在膠東軍區的開展和重視程度。這期《前線報》,成了證實70年前這段歷史的實物,它不僅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而且還是膠東黨史方面的重要文物。
膠東傳奇英雄曾經存閱
除了上述的兩個方面,能顯現出這份報紙的珍貴程度外,還有一個方面不僅證實了這份報紙的真實性,更加大了這份報紙的文物價值:這份報紙曾經被膠東傳奇英雄、東海軍區于得水副司令存閱過。
在這份《前線報》的封面上,有鋼筆字書寫的“二四三”代號和“于副司令存閱”字樣,經考證,也確實是東海軍區于得水副司令存閱之物(后經我考證,這是古董商販從于得水副司令的老家里收購得到的),這就顯得尤為珍貴。于得水———膠東土生土長的傳奇人物,革命英雄。1906年出生于山東文登洛格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少年習武,練就了一身好功夫。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他帶領一支秘密武裝活動在文登、榮成、牟平、海陽一帶,被當地群眾譽為飛檐走壁的傳奇英雄。1935年冬,于得水參加膠東“一一·四”暴動,任東路第三大隊大隊長,率隊出奇制勝。暴動遭到血腥鎮壓后,他率領部分隊員挺進昆崳山,建立了昆崳山紅軍游擊隊,不僅保存下革命火種,還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1937年12月24日,于得水帶領昆崳山紅軍游擊隊參加天福山起義,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大隊大隊長;1938年后,先后擔任五支隊63團團長、五旅第十四團團長、膠東軍區東海指揮部副指揮、東海行署專員兼文西行署主任等職,為膠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日寇投降后,1945年8月,他率部參加解放煙臺的戰斗,被任命為東海軍分區副司令員兼煙臺警備司令,與仲曦東、于谷鶯等一起粉碎了美軍戰艦企圖在煙臺登陸的陰謀。
昆崳山有著“膠東的井岡山”之稱。而于得水則是農民武裝暴動之后,堅守“膠東井岡山”革命之火的中堅力量,是當之無愧的革命先驅,膠東人民心目中引以為傲的傳奇英雄。此文獻是于得水抗戰中期學習使用過的文件,封面上留下了他當年的名字、職務、代號,成為歷史名人的遺物,自然也賦予它神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