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清河特區在長桓地區面窩村(今果里鎮)成立了“長桓臨益四縣邊區行政聯防辦事處”,由于軍事形勢的推進,抗日根據地的擴大及黨政組織的不斷健全與發展,特委領導考慮搞好宣傳,擴大影響,鼓舞士氣,作為中共清河特委的機關報——《群眾報》,于1939年8月1日在桓臺的東沙河村應運而生。這一報刊是由景曉村、 亓人、張楓之和劉洪軒等同志創辦的。對教育軍民,打擊敵人,建軍、建政起到了積極作用。
《群眾報》創刊初期,由于物質和人員條件的限制,其分工和操作是很簡單的。編輯、刻鋼板、油印、繪畫全由4個人干。當時沒有電臺、時事新聞靠收音機來收聽廣播,大部分收聽蘇聯伯力電臺的消息。該報印刷的分數約幾百份,發放范圍是特委所屬的各縣,即鄒平、長桓、東四邊、還有博興等地。
由于形勢變化,于1940年春,《群眾報》編印地點轉移到壽光縣葛家口村,由油印改為石印和鉛印印刷。《群眾報》為三日刊,四開張,每期四版,印刷份數增加到3000份左右。并用“群眾出版社”的名義,石印印刷出版了第一批書籍,如劉少奇同志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烈士傳》及《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等書,這幾本書都是32開本,用新聞紙印刷的。
1941年1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并為渤海區,冀魯邊區的《烽火報》社與清河地區的《群眾報》社合并為《渤海日報》社,并購進兩臺鉛印四開機,增設了打版機、澆鑄機,由鉛印印刷出版。
在抗戰時期,《群眾報》的創刊、編輯、印刷、發行工作全都是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中進行的。當時要一面印書印報進行生產,一面還要應付敵人的瘋狂掃蕩。報社的少數同志配備槍支,其它的每人兩顆手榴彈,作為自衛武器。當敵人進行大掃蕩的時候,就要同群眾一樣,堅壁清野,把器材、設備、糧食等埋藏起來,進行反掃蕩。1943年初冬,日寇掃蕩時,報社受了很大損失,人員犧牲、被俘、失蹤者20多人,排字員馬隆基(共產黨員)在反掃蕩中犧牲時僅1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