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縣是根據我黨在敵后創建抗日根據地的方針,于一九四二年秋在冀、魯兩省,菏澤、東明兩縣結合部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建縣前黨的活動和建縣后武裝斗爭、群眾運動方面的情況是:
一、開辟南華縣前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后,濟南鄉師學生汲丕顯(又名汲新,在學校入黨,菏澤縣白虎集鄉汲菜園村人),濟南師范學生何健之(又名何思乾,在校入黨,菏澤城內水洼街人)等先后回到菏澤與先在菏澤工作的楊海鵬(又名楊傳合,在兗州鄉師入黨,菏澤市呂陵鎮王善莊人),宋良卿(又名宋心田,菏澤市解元集鄉宋莊人)等取得聯系,進行抗日救亡活動。
一九三八年,這些黨員與山東省委派到鄆城的梁仞仟接上關系,以菏澤城內的九間樓圖書館(楊海鵬以在這里工作為掩護)、菏澤第三模范小學為聯絡點,分別在城鄉進行黨的秘密活動,宣傳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并發展黨員。
一九三九年初,在上級黨組織負責人徐運北主持下,建立了中共菏澤縣工委會,書記汲丕顯,組織部長楊培要,宣傳部長何健之,統戰部長宋良卿,民運部長楊海鵬,武裝部長朱先舟,青年部長盧渭。
縣工委成立后,有領導有計劃地在菏澤縣西北部發展了一大批黨員。先在圈頭、鄧樓、盧海、汲菜園、白虎集、朱薛秦莊、后長張、張拐、朱莊、王善人莊、解元集、橋李、穆李、賈坊、孟莊、張家廟等村成立了黨支部或中心支部。稍后,又在李莊集、曹樓、王樓、白廟、三拐、燕王莊、高孫莊、翟莊等村建立了黨組織(支部或小組)。同年秋,魯西區黨委派方武、張雪芹兩位女同志來縣工作,發展了一些婦女黨員。至年底已有五十余村建立了黨組織,黨員約八百余人,同時,工委還先后在圈頭、后長張舉辦了兩期黨員學習班,為黨培訓出一批骨干力量,并逐步建立了臨河、義聚、崗峰、乾元四個區委。
一九三九年七月,日寇占據菏澤縣城后,縣工委即轉移到圈頭一帶活動,公開名義是抗日救國會。一九三九年十月,汲丕顯調運西地委工作。工委書記換楊海鵬,不久,又調出。同年十一月,楊培要任工委書記。一九四零年五月工委書記是何健之,民運部長汲殿臣,組織部副部長張文禮,秘書張師魯。
一九四一年春,菏澤縣工委改為縣委,由魯西之運西地委劃歸魯西南地委領導,何健之任縣委書記,朱先舟任組織部長。縣委秘書張師魯調區長后,由張鳳歧接任。
四月發生了一次突然事變。頑軍張志剛派其特務隊突然襲擊我朱薛秦莊。我黨黨員、縣委組織干事秦樹桐、臨河區宣委朱明鑒兩同志犧牲。這是國民黨四一年一月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在菏澤的余波。頑軍的無恥暴行,激起了我黨和當地群眾的無比憤怒。
在此嚴重形勢下,為了保存力量,縣委決定,縣委機關和不能在本地堅持工作的人員暫時轉移到魯西南青邱區大張集、水牛李一帶堅持斗爭,夜間不斷插入敵人統治較薄弱的乾元區、平陵區活動。這時機關的公開名義是菏澤縣第二工作隊。
一九四二年夏,何健之調區黨委訓練隊學習,在九月大掃蕩中,不幸犧牲。這時縣委成員只剩下朱先舟一人。在縣委機關的還有楊政民、楊忠等,在下面堅持工作的有常合民等。
根據上級黨的指示,菏澤縣工委在四零年初即開始搞武裝。抽調部分黨員干部先后在圈頭、解元集、賈坊、橋李、白虎集等地奪取了地主聯莊會二十余支槍,組成了一支小武裝,又搞了頑軍散兵的幾條槍,在菏澤西北、東明東部一帶活動。不久環境惡化,便把槍支彈藥分藏到張拐、朱莊、白虎集、解元集、橋李等村。
四一年春,縣委機關轉移后,縣委痛感抓槍桿子的重要,又下決心重建武裝。先把存放的槍起出來,又向軍分區要來六、七支槍,就這樣,十多條槍,二十余人的小部隊又誕生了。楊華任隊長,張廣仁為隊副,何華任文化教員。小部隊在菏澤更生區、青邱區打游擊,夜間深入到解元集一帶活動,起著武工隊的作用。有一次在解元集奪了敵人兩支鋼槍。小部隊逐漸擴大,到四二年秋開辟南華縣前已發展到一個中隊,為建立縣大隊奠定了基礎。
二、開展武裝斗爭,開辟鞏固南華抗日根據地
開辟南華是根據當時敵我斗爭形勢決定的。
在敵后抗日戰爭發展到四一年、四二年的時候,日寇逐步加強了對我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進攻,實行分割、蠶食,對我中心區實行搶光、燒光、殺光的“三光政策”。我冀魯豫根據地也受到了殘酷的破壞,走向更加困難的階段。根據地有縮小的趨勢。敵人對地處黃河南岸靠近隴海鐵路的魯西南根據地更是進行瘋狂的破壞,企圖很快地變為敵占區。因而魯西南抗日根據地斗爭就更加艱苦了。
在這種嚴重形勢下,冀魯豫區黨委指示加強對敵斗爭,采取“敵進我進”的方針,開展小部隊活動,即將部隊分成連、排、班等小部隊,深入敵人據點附近,利用青紗帳,進行夜間活動。
為加強魯西南地區的領導,冀魯豫軍區派教七旅回民支隊到魯西南。這樣,即堅持了魯西南根據地,又從外線保衛了濮、范、觀中心區。菏澤東明兩個縣的結合部作為我濮、范、觀中心區同魯西南聯系的通道,其戰略地位也更重要了。而盤踞在菏澤、東明兩縣結合部的頑軍張子剛和東明偽軍司令郝子端,以及菏澤縣頑軍五區聯防主任兼崗峰區區長孫建福等相互勾結,同我爭奪這一地區,他們經常襲擊我過往部隊和人員,截奪我物款。因此,這條南北交通要道就成為敵我爭奪的焦點。
一九四二年九月,我冀魯豫軍區決定,開辟和鞏固這一地區的工作,在軍區的統一指揮下,在魯西南活動的教七旅十九、二十兩團由南向北,三分區的九團由北向南,分進合擊,在楊鎮集以西,五北城一帶,一舉殲滅郝、孫兩部的全部,斃俘一千七百余人;張子剛狼狽東竄。這一戰,粉碎了敵人妄圖消滅我魯西南抗日根據地的陰謀,也是為開辟南華抗日根據地建立南華縣舉行的奠基禮。不久,即正式建立南華縣抗日民主政府,林菁華任縣長。
南華縣建立后,主力部隊二十團暫留在縣內堅持斗爭。團長詹士山、政委胡華居臨時參加縣的領導工作。四三年一月,冀魯豫區黨委派楊錦堂任縣委書記。二、三月間派楊培要任組織部長,朱先舟由組織部長改任敵工部長。約在四月份,上級派來夏德義任縣大隊政委。為了在戰爭情況下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上級黨委決定夏德義兼任縣委書記,楊錦堂改任副書記。九月,林茵如接替孫仲起任縣長。四四年夏季,夏德義調走后,楊錦堂仍任縣委書記,十二月份楊錦堂調離,田洗文接替縣委書記。
南華縣能否站得住腳,仍然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從整個形勢看,南華縣是在“敵進我進”的方針下產生的。敵人對中心區尚且要蠶食進攻,妄圖最后消滅,對我在敵人統治較鞏固的地區內開辟新區,則更不甘心,這是一;第二,從群眾條件看,當時還未進行民主斗爭,群眾還未充分發動起來,敵人和國民黨潛伏力量還很大;第三,從敵我力量對比和地理條件看,南華是南北交通要道,南北長五六十里,東西寬僅七、八里或十數里,是一個狹長地帶,敵人據點、碉堡林立于東西兩側。東面從北往南計有:臨濮集、江蘇壩、白虎集、高廟劉莊、肖老家、耿海、解元集、橋李、劉莊、天爺廟、肖趙樓、馬嶺崗等十來個偽軍據點。菏澤城北還有很多據點。偽曹州府道尹和大量偽軍及一股日軍駐菏澤縣城。菏澤縣國民黨頑固派頭子張奎生和其縣政府駐小留的東邊。
西面敵人雖較弱,但從北往南數也有菜園集、沙堌堆、宇宙屯、袁耿莊、姚寨、五壩崗等一些偽軍據點。偽軍孫良誠一個師駐孫樓一帶。從東西兩面整個看,敵我軍事力量對比懸殊很大。但是,我們也有很多有利條件,主要的有兩條:一是民族自衛戰爭是有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正義斗爭,政治上我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敵人很孤立;二是冀魯豫區黨委很重視這里,加強領導,加強部隊,同敵人針鋒相對。這就決定了我們只要堅決斗爭,不但能站得住腳,而且有壯大力量擴大地區的前景。
一九四三年初夏,菏澤之敵在這條線的東面,南北數十里挖起封鎖溝,筑起封鎖墻,增修碉堡,大搞蠶食進攻,妄圖消滅我南華根據地。
一九四四年春,菏澤之敵人又在高莊集、李莊集安了兩個大炮樓,號稱“山東第一樓”。每樓駐有一營兵力,氣焰十分囂張,大有一口吃掉南華之勢。我縣區武裝、民兵、干部同敵周旋,展開麻雀戰。不久,我二、五分區部隊聯合作戰,拔掉李莊集據點,全殲守敵。此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敵人不敢輕舉妄動。在這前后,據我西側之偽軍孫良誠、趙永祥部向我進攻,由我主力騎兵團一部(群眾稱黑馬團白馬團)在我縣大隊、民兵、二十團兩個連的配合下,殺傷敵五百余人。自此,東明之敵也不敢輕舉妄動了。南華抗日根據地得到了鞏固。
一九四四年九月,我二、五分區一夜之間又拔掉了白虎集、高莊集、高廟、劉莊、肖趙樓、肖老家、耿海等十余個偽據點,肅清了我縣境內東面全部偽軍據點,新建平陵、西河、德化、楊鎮(從永華區劃出)四個區,連同四個老區(崗峰、義聚四三年已合并,為崗義區。又加永華區)共八個區,大小村莊七百五十個,人口十八萬。
在對敵斗爭中,我縣區武裝和民兵武裝也得到壯大。縣大隊發展到四個連,三百余人,每連都配有輕機槍;四個老區都有三、四十人的區隊;到四四年上半年已在近三十個村莊建立了民兵組織,各村民兵都有幾條至十多條槍支。縣區武裝和民兵在對敵斗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事實上,除上述大戰斗和戰役外,經常的堅持地區保衛縣政權,保衛群眾利益的武裝斗爭,主要靠這支縣、區地方武裝力量。李本力領導的武工隊,經常出入敵據點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縣大隊經常在邊沿區接近敵區活動,打擊敵據點出動之敵,迫使敵人龜縮在據點內不敢輕易出來。圈頭村位于南華根據地的南部,是對敵斗爭的前線。村東和村東南面的肖老家、高廟劉莊兩個偽據點的敵人,在縣區武裝和民兵打擊下,都不敢出動;圈頭、盧海等村莊都不資敵。
后長張是我縣北部重點村,在敵人修筑李莊集據點時,干部、民兵展開麻雀戰,敵人白天修,他們夜間破,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延緩了敵人修建的進度。據點建成后,敵人開始向我大舉進攻。他們三十多條槍,于小趙莊,阻擊數百名敵人(包括一部騎兵),戰斗一個上午,敵撤退。
民兵在帶領群眾挖溝破路、清查奸細、站崗巡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地方武裝、民兵進行的大小零星戰斗無法統計,在比較緊張的時期內,從全縣范圍來看,幾乎天天有槍聲,戰爭氣氛籠罩著各個村莊。實踐證明,實行主力、地方武裝、民兵相結合是完全正確的,是不可戰勝的。
在建立南華抗日根據地和對敵斗爭中,我抗日民主政府,在打擊敵偽政權,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鞏固根據地和征收公糧財政物資、支援戰爭等方面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對敵斗爭中,對敵偽軍的爭取和瓦解工作也卓有成效,偽軍下層士兵多是當地農民群眾為生活所迫而參加的。死心塌地的是少數,經過對他們進行民族民主教育,收效很大,幾乎每個據點都有我們的工作關系,軍事情報很靈通,對瓦解偽軍、爭取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三、深入地發動群眾,鞏固南華縣根據地
兵民是勝利之本。只有代表群眾的利益,改善群眾的生活,才能發揮群眾的抗日積極性,才能鞏固根據地。破路挖溝,監視敵人,除奸工作,繳納保管埋藏公糧,掩護干部,輸送兵源……樣樣離不開民兵。
南華地區在一九三七年大地震的災難之后,又在戰爭中遭受國民黨、日寇的殘酷壓榨,群眾生活已很困難。又加上一九四二年的嚴重旱災,農業歉收,到四三年春荒時,群眾中十之七八沒有多少糧食了。主要靠糠菜、薯藤、樹皮、樹葉維持生活,大都餓得面黃肌瘦。到后來,就是部隊、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也往往弄不到糧食。即使弄到一點也多半是黑豆、綠豆、高粱、棉籽等,小米是不容易搞到的。工作人員和群眾的生活都是十分艱苦困難的。
然而地主富農,特別是當權大地主仍有許多存糧。他們用存糧大發災荒財——乘機放高利貸,普遍的借一還三(春借一斗,秋還三斗);用少量糧食買到不少家具、衣物和房地產;有的還買婦女。階級矛盾尖銳,兩極分化比平年加快了。
一九四三年初,在區黨委負責人黃敬、張霖之親自指示下,這里放手發動群眾,堅定地實行減租減息。這對鞏固發展這塊根據地有很大的意義。
當時縣委領導上的困難,首先是領導力量弱,在群眾工作方面缺少干部。縣抗聯剛剛建立,只有三、四人工作,區抗聯還沒有建立。縣委決定和區委集中力量深入農村直接搞。先在臨河區、崗義區搞幾個重點村,培養干部,逐漸擴展。崗義區的圈頭村,不僅有支部,又有縣委楊培要(圈頭村人)直接抓,工作細致深入,“雙減”斗爭極有成效;臨河區的后長張,黨支部的力量強,減租減息和民主斗爭工作做得較好,當時都是南華縣有名聲的抗日村莊。
在發動群眾中,縣委還舉辦了幾期村干、黨員短期訓練班(每期四、五天),由縣委負責人上課,講黨員基本知識和雙減的意義,講如何發動群眾。參加學習的數十名學員在群眾運動中起了骨干作用,后來不少成了脫產干部。
這里發動群眾有其自己的困難和特點,同中心區的民主民生斗爭不同。最大的困難是由于敵偽頑力量大,據我近,群眾顧慮大,雖然迫切需要糧食吃,但也害怕。有的白天倒了糧,夜間又偷偷送回。即使我們發現了,也不容易說服。這不能片面地怪群眾落后,因為白天倒糧,夜間就有被抓走的可能,甚至有生命危險。大郭店村一個貧農積極分子剛一同我們聯系就被該村地主殺害了。
要實行減租減息,就要建立槍班(民兵),有時干脆先成立槍班,后進行減租減息和倒糧,以保護群眾和積極分子的安全。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同武裝斗爭密切結合,一齊進行。
經過一年的工作,有圈頭、盧海、前后鄧樓、高孫莊、田橋、魏樓、三拐、前后長張、小郝寨、李村集等二十余村莊進行了減租減息或借糧,組織起農會。在這些村里大部分建立了民兵,鞏固、發展了黨組織,建立了黨支部、小組或個別關系。其后,在永華區小陳莊、乾元區呂陵店等幾個村也開展了工作。
在這風險很大的地方,群眾既已發動起來,還是很堅決的。民兵白天站崗,夜間巡邏,并集中住在一起,有時若干村還組織聯防。已發動的村和尚未發動的村雖雞犬相聞,但氣氛迥然不同。這二十多個村成了南華鞏固的根據地和中心區。
當時所以能獲得這些成績,除上級黨指示及時,縣委掌握政策較穩定外,干部作風也是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多數干部工作深入、細致,同群眾同甘共苦,以身作則。如楊培要,家庭是地主,他首先對他家的佃戶進行工作,表明自己堅定的站在群眾一邊,同家庭劃清界限,及時向群眾報告他家庭的動態,暗報他家糧食埋藏地點。這對當地群眾、干部影響很大。至今群眾還向往于這種干部作風。
注:
朱先舟、楊錦堂、李雨田都是創建南華根據地時的老同志。抗戰時期,楊錦堂同志曾任南華縣委書記,朱先舟先后為組織部長、敵工部長,李雨田為區委書記。離休前,楊為北京林業學院黨委書記、朱任三機部行政處長、李在中國科學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