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六、七月間,全國大陸即將全部解放。7月10日,毛澤東主席寫信給周恩來副主席,提出盡快建立空軍問題。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于11月1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隨后,新成立的空軍黨委確立了“在陸軍的基礎上建設空軍”的方針。按此方針,一大批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戰斗和工作過的機關、部隊干部,同各兄弟軍區的機關、部隊、干部一起,相繼被調入空軍,充當組建空軍各級機關、部隊和學校的基礎與骨干。若干年來,這些機關、部隊和干部經受住了各種嚴峻的鍛煉和考驗,逐步適應了空軍的特殊環境和特殊使命,在戰斗和工作實踐中不斷成長壯大,為加強空軍全面建設,完成作戰、訓練、執勤和施工等任務,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一、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機關、部隊和干部參與了空軍領率機關、部隊和航校的組建工作
為了全面領導空軍建設的各項工作,1949年六七月間,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空軍領率機關。經中央軍委批準,由以山東抗日根據地部隊為骨干的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轄第39、第41、第42軍)機關為主體組建。第14兵團機關2515人于8月19日抵達北平,10月下旬與軍委航空局合署辦公。
1949年10月中央軍委正式任命空軍首屆領導班子。首任5名空軍領導成員中,有2名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他們是:蕭華,曾任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主任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王秉章,曾任八路軍第115師魯西軍區司令員、湖西軍分區司令員。
1950年5月,蕭華調任總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同年7月7日,任命吳法憲為空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吳曾任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政治委員。
1953年1月,曾任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3旅兼魯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的王輝球,被任命為空軍政治部主任。
1949年11月,中央軍委決定將第四野戰軍后勤第六分部撥歸軍委空軍司令部建制,并改組為空軍后勤部,以第四野戰軍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長楊尚儒為第一部長兼政治委員。1950年4月,中央軍委任命谷廣善為空軍后勤部長,楊尚儒改任政治委員。谷、楊兩人均是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戰斗和工作過的老紅軍。
根據中央軍委決定,從1950年起,6大軍區先后組建了空軍領率機關。其中3個軍區空軍首任領導班子中均有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工作過的同志。
在東北軍區空軍,5名領導成員中,有2人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戰斗和工作過:政治委員周赤萍,曾任八路軍山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司令員胡奇才,曾任八路軍山東軍區第3師副師長。
在華東軍區空軍,首任司令員聶鳳智,曾任山東膠東軍區第5旅旅長。
在中南軍區空軍,首任參謀長黃煒華曾任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大隊參謀長。
根據中央軍委關于以最快速度建立一批航校的要求,空軍黨委決定第一批航校于1949年12月開學,以后又幾次擴大培訓規模,建立新的航校。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軍僅有一所于1946年解放戰爭初期在吉林通化所創辦的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簡稱東北老航校)。由朱瑞兼校長,吳溉之兼政治委員。朱瑞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老領導,他曾任八路軍第一縱隊政治委員,奉命赴山東,統一指揮中共在山東和冀魯邊、蘇北、皖北的部隊,10月兼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領導山東軍民開展反“掃蕩”斗爭,鞏固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1946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將東北民主聯軍航空隊改編為航空總隊,由時任東總后方司令部司令員朱瑞、政治委員吳溉之分別兼任總隊長和政治委員。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正式成立,宣布朱瑞和吳溉之分別兼校長和政治委員。
東北老航校第一批有631人,飛機100多架。其中有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學員111人(山東抗大一分校學員1000多人,選中105人;山東革大學生60多人,選中6人)。第一期設兩個飛行班、一個機械班。飛行甲班12人,飛行乙班31人,機械班40人。1949年3月這些班次畢業之后,又開設了二、三期飛行班,三、四期機械班和其他班次,學員達320多名。到1949年10月共培養各種航空技術干部560名。以第一期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共培養飛行員和機械員73人(飛行員33人,機械員40人),其中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31人(飛行員17人,機械員14人)。飛行甲班有學員12人,其中來自山東抗大的2人,即吉世堂、孟進。飛行乙班有學員31人,其中來自山東抗大一分校的15人,他們是:徐登昆、張文亮、張積慧、李憲剛、林虎、陳繼發、徐東和、李國治、韓明陽、陳亮、王恩澤、吳玉潤、姜宗魁、高月明、牟敦康。機械班40人,其中來自山東抗大和革大的14人。他們是:張憲志、侯書軍、宋協隆、戚浩、王星榮、趙思安、呂延浩、李杰、劉榮華、王海、鄒炎、董獻真、夏元謙、何培元。其中侯書軍、王海、鄒炎等人后改學飛行。這些學員,后來大都成長為人民空軍的主要技術骨干和高級領導干部。
1949年10~11月,中央軍委先后批準組建7所航空學校。校長由東北老航校有飛行經驗的干部擔任,政治委員則由總政從各野戰軍提出的19名預選對象中挑選了7名。其中第七航校第一任政治委員羅野崗、參謀長羅文華,第三航校政治委員黃玉昆等,都是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戰斗和工作過的老紅軍和老八路。黃玉昆,曾任山東軍區濱海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調空軍前是第四野戰軍第38軍師政治委員。1951年和1952年,空軍在總結各航校飛行訓練工作中,都認為成績最突出的要算第三航校。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42名從該校畢業的學員創造出了擊落敵機60架、擊傷22架的佳績。羅野崗,曾任山東軍區警備第八旅副政治委員,調空軍前是第二野戰軍第18軍第54師政治委員。歷任第七航校政治委員、第六航校政治委員、空軍工程部副部長兼修理部長等職。羅文華,曾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團政治委員,調空軍前是第四野戰軍第42軍第125師副師長。
為擔負北京地區的防空任務,中央軍委航空局奉命調集10名左右的飛行員和相應的戰斗機,組成第一個擔任作戰任務的飛行中隊。該中隊于1949年8月15日在北平南苑機場正式成立。為加強該中隊的實力,不久,又陸續從東北老航校調來13名飛行員,其中來自山東根據地的就有8人,即:孟進、林虎、吉世堂、徐登昆、牟敦康、李國治、李憲剛、陳亮等。同年10月成立了一個空運分隊,又調來飛行員和其他人員10余人,其中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飛行員有王恩澤等。1950年7月,飛行中隊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獨立第一驅逐機大隊。11月24日,該大隊奉命撤銷,人員被分配到空軍各航校和部隊。
1949年10月1日,軍委航空局奉命組織17架飛機、編成6個空中分隊,由邢海帆擔任總領隊,參加開國大典空中受閱。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東北老航校學員、飛行中隊飛行員孟進和林虎,擔任了總領隊兼第一分隊長機邢海帆的左右僚機。當天下午4時35分,他們駕駛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接受毛澤東等領導人的檢閱。
1950年春,華北軍區航空處奉命組成一個空運隊,支援第十八軍進軍西藏。在空運隊飛行人員中,有山東籍的王恩澤等。
1950年5月,組建航空兵部隊的基本條件已經成熟,中央軍委遂決定抽調經過戰斗鍛煉的步兵師、團現成機構,再由空軍配以若干技術干部組建航空兵部隊。
1950年6月19日,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空軍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成立。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戰斗和工作過的、時任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的聶鳳智兼任旅長,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某部任過團政治委員、后為第三野戰軍第21軍第63師政治委員的謝錫玉任旅政治部主任。該旅下轄驅逐第10、第11團,轟炸第12團,沖擊第13團。其中第10團是由曾經戰斗在冀魯豫邊區的八路軍第344旅所部、時為第四野戰軍第39軍第116師某團團部為基礎,于1950年6月在徐州組成。該團副政治委員由山東籍的第四野戰軍某團政治委員許樂夫擔任。
1950年底,空四旅奉命改編為空四師,師長方子翼,政治委員李世安(不久,由謝錫玉接任),來自山東的許樂夫升任第十團政治委員。空四旅是一支群英薈萃的部隊。有在山東戰斗工作過的老紅軍聶鳳智、謝錫玉等;有我軍第一支飛行中隊、山東籍的飛行員孟進、林虎、吉世堂、徐登昆、牟敦康、李國治、李憲剛、陳亮等;有東北老航校第一期培訓的、來自山東根據地的飛行員張積慧、高月明、王海、侯書軍、鄒炎、逯松亭等。以后,又先后從這個旅抽調成建制的單位和干部,組建了航空兵第二、第四、第五、第八、第十師。
1950年7月26日,我軍第一支空降兵部隊——空軍陸戰第一旅在上海組成,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時任第31軍第91師副政治委員的丁釗暫代政治委員職務。8月1日,該旅移住河南開封。12月,該旅改編為空軍陸戰第一師。
為了適應國土防空和抗美援朝作戰的需要,從1950年至1954年初,空軍陸續組建了28個航空師、70個航空兵團,擁有各種飛機3000余架。在這些新組建的航空兵部隊中,有一部分是以山東抗日根據地發展起來的部隊為基礎組建的。如:1950年4月成建制地轉入空軍的、由魯中南縱隊等部編成的第三野戰軍第35軍第103師第309團。又如:1950年12月下旬至1951年5月,又先后以第三野戰軍第32軍第95師為基礎,組建了空軍第14師。這個師是由八路軍山東軍區膠東軍區特務團和兩個分區獨立團發展起來的。以第三野戰軍第22軍第66師為基礎組建了空軍第12師,以第66師第197、第198團,分別改編為空12師第34、第356團。這個師是由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軍區警備旅發展壯大起來的。再如:1951年11月組建空軍第三軍時,其軍部是由新四軍和山東軍區各一部在東北發展起來的第49軍軍部改編的,其軍長就是抗戰時期曾任山東軍區教導團團長、調空軍前系第四野戰軍第47軍軍長的曾國華。
此外,還有一批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戰斗和工作過的干部,先后被調入空軍各部隊工作,逐步成為有關部隊的領導或骨干。
二 一批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空軍干部和飛行員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并在對美空軍作戰中立下了功勞
從1950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航空兵部隊進駐安東(今丹東)浪頭機場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止,歷時兩年零八個月,年輕的人民空軍與美國空軍進行了英勇的斗爭,經受了鍛煉和考驗,并迅速成長起來。其中包括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空軍干部和飛行員。
(一)一部分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空軍領導干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他們在率部對美空中作戰中發揮了重要的組織領導作用。
1951年,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曾任東北軍區空軍政治委員的周赤萍,先后被任命為東北軍區空軍政治委員兼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政治委員、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政治委員,先與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司令員劉震一起,后又密切配合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代司令員聶風智,組織指揮了抗美援朝期間志愿軍空軍對美國空軍的作戰。
曾任八路軍山東軍區第五旅旅長的聶鳳智,1952年7月奉命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代司令員。先后指揮升空飛機4000余架次,以絕對劣勢,將敵機趕出了鴨綠江上空,把空中戰線向南推進到了清川江上空一線。1953年4月,聶鳳智正式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司令員。
1952年8月,黃玉昆調任東北軍區空軍兼志愿軍空軍政治部副主任。
1953年初,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戰斗過的空三軍軍長曾國華,奉命組建指揮所入朝作戰。
(二)不少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年輕飛行干部和飛行員,在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空軍”作戰中,立下了戰功
1950年12月4日,空軍把最先進行實戰練習的任務交給了空軍第四師第10團第28大隊。這個大隊的飛行員全都是東北老航校畢業的。其中副大隊長李憲剛,是從山東抗日根據地抗大一分校挑來的。1951年1月21日,李憲剛等在大隊長李漢率領下,與美機首次相遇,擊傷敵機1架;29日,李漢率領機群,在李憲剛率領的一個中隊的掩護下,又擊落、擊傷敵機各1架。經過這次練習,初步解開了空戰之“謎”。
1951年9月,空軍第四師在師長方子翼和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戰斗過的政治委員謝錫玉率領下,再次同入侵美空軍展開激烈空戰。從9月25日起的5天空戰中,同友空軍密切配合,擊落敵機26架,擊傷8架,使美空軍的“絞殺戰”計劃受阻。
1951年11月4日,美機6批128架連續北犯清川江、定州、博川地區。畢業于東北老航校、山東籍的空三師第七團副團長、團長機孟進奉命率領3個大隊,共22架飛機,準備截擊進犯的敵機。第三大隊在畢業于東北老航校的山東籍大隊長牟敦康的率領下,進至順川上空時,發現有10多架美機正在4000米高度分上下兩層向南飛行,他立即率領編隊占據高度優勢,突然展開攻擊,一舉擊落敵機2架,擊傷1架。
1951年11月18日14時,美機9批184架分路轟炸朝鮮重要目標和交通線。來自山東抗大一分校、時任空三師第九團副團長林虎立即奉命率領16架米格—15殲擊機起飛迎戰,打亂了美機的隊形。這時,來自山東革大的大隊長王海發現左前方低空有60多架美機在盤旋投彈,便率全大隊對美機展開攻擊。經過幾個回合猛攻,該大隊一舉擊落美機5架。這次戰斗,共擊落美機6架。
11月23日,時任空三師第七團副團長的孟進,率領20架飛機與北竄的20余架F—84型美機展開空戰,創造了一次空戰擊落擊傷美機8架,我方僅輕傷1架的范例。
1951年11月間,志愿軍空軍在反敵封鎖的同時,組織轟炸機在驅逐機掩護下,轟炸大小和島。11月6日下午,由畢業于東北老航校的山東籍大隊長韓明陽率領圖—2轟炸機9架,對大和島敵軍陣地進行了破壞性轟炸。11月30日下午,畢業于東北老航校的山東籍的轟炸機編隊帶隊長機、第一大隊長高月明率領9架圖—2轟炸機,沖破敵機攔阻,飛抵目標上空,不僅完成了投彈任務,而且擊落美機1架,開創了活塞式轟炸機擊落F—86型噴氣式戰斗機的范例。
12月15日上午,林虎奉命率第九團16架飛機掩護空14師第42團起飛18架飛機攻擊敵戰斗轟炸機。在激烈的空戰中,不僅掩護第42團擊落了兩架敵機,而且自身還取得了擊落擊傷敵機9架的戰績。尤其是第一大隊在大隊長王海帶領下,創造了擊落敵機5架、擊傷1架的驚人戰果。至空三師第一次空戰鍛煉結束時,這個大隊已擊落擊傷敵機15架,被譽為“英雄的王海大隊”。
1951年12月24日9時20分,發現美機10余架由平壤向北飛行。來自東北老航校的山東籍的團長徐登昆率領米格—15殲擊機24架,在空三師第九團掩護下前往攔截,取得擊落敵機2架、擊傷1架的戰績。
1952年2月19日上午,美軍F—84、F—80型戰斗轟炸機2批16架,在18架F—86型戰斗機掩護下,轟炸軍隅里交通線。畢業于東北老航校的山東籍的空四師第12團第三大隊大隊長張積慧,在搜索目標時,突然發現8架美機直竄下來,他咬住敵長機,連開4炮,將其擊落。接著,又擊落了另1架美機。空戰結束后得知,當場斃命的有美空軍“王牌駕駛員”、美國“空中英雄”戴維斯少校。
1952年5月,美軍飛機利用復雜氣象,對朝鮮北部重要民用目標進行大規模的轟炸破壞。空四師奉命協同友軍和兄弟部隊,采取小編隊連續出動的方式,抗擊敵人的轟炸活動。5月7日,畢業于東北老航校的山東籍的該師第十團團長鄒炎率領12架飛機,到泰川一線打擊美轟炸機,與20多架敵F—86型飛機相遇,由于指揮得當,協同好,擊落敵機1架。26日午后,畢業于東北老航校的山東籍的該師第十二團團長陳亮率領12架飛機到龜城協同友軍作戰,與30余架美F—86型飛機激戰,擊落美機4架。6月13、19兩日,空四師兩個團由鄒炎、陳亮、張積慧等分別領隊,兩次在鐵山半島等地,與近200架企圖轟炸鴨綠江橋的美機展開大空戰,打退了敵之進攻,保衛了江橋。
為了實施夜間作戰,志愿軍空軍第四師利用休整時間,于1952年8月6日開始夜航訓練。由友空軍首先幫助培養了兩名教員,即李漢和來自山東的林虎。他們兩人又與友空軍一起舉辦了夜間訓練班,首批參訓的有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鄒炎、侯書軍、林基貴等人。隨后,由經過夜訓的8人組成夜航大隊,其中包括副團長侯書軍和中隊長林基貴等。
9月4日14時,美空軍出動100余架戰斗轟炸機,分東、西兩路進襲拉古哨發電站。志愿軍空軍第3、第12師奉命打擊東路的美機。畢業于東北老航校的山東籍的空3師第7團副團長孫景華率領16架米格—15戰斗機,與32架美F—86型飛機遭遇。孫景華果斷指揮全團投入戰斗,擊落美機1架,擊傷2架,阻止了美機接近目標,完成了保衛電站的任務。
12月2日下午,美空軍出動一個機群,對清川江以南地面目標進行轟炸。第3師第9團副團長王海奉命率12架飛機迎戰,擊落美機兩架。
1953年5月29日夜,地面雷達發現多批美機在朝鮮北部活動。第4師第10團夜航大隊,在畢業于東北老航校的山東籍的副團長侯書軍率領下徹夜巡邏。侯書軍依靠平時練就的目視發現敵機的本領,在博山地區發現目標,一舉擊落美F—84型戰斗機1架。這是志愿軍空軍首次在夜間擊落美軍飛機。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空軍共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在這些勝利中,有在山東戰斗過或山東省籍的干部和空地勤人員的貢獻和犧牲。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空3師第7團副團長孟進和該團第3大隊長牟敦康等,先后獻出了自已年輕的生命。
三 從山東抗日根據地走出來的一批干部和飛行員已成長為軍和軍區空軍以上單位的領導骨干和高級將領
(一)空軍一批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部隊的干部和飛行員,已成為軍委空軍和軍區空軍領導班子的重要成員
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以到1987年底止為主,也將此后增加的個別人,收錄了進來),有一部分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戰斗、工作過的外省籍干部(以下簡稱來自山東部隊的)和在山東出生、成長、參加革命(部隊)的本省籍(以下簡稱山東籍的)干部和飛行人員,已發展成為軍委空軍和軍區空軍兩級領領導班子的重要成員。
在軍委空軍領導班子任過正副司令員、正副政治委員和司令部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的有63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有23人次(軍事干部12人次,政治干部11人次),占36.5%;軍政一把手13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6人次,占46.1%。
在軍區空軍領率機關任過正副司令員和正副政治委員的共有295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61人次(軍事干部41人次,政治干部20人次),占20.7%,軍政一把手97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27人次,占25.8%。各軍區空軍領導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領導干部分布情況是:
擔任過各軍區空軍正副司令員、正副政治委員的領導干部有:沈陽軍區空軍(含原東北軍區空軍)共42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17人次(軍事干部9人次,政治干部8人次),占40.4%,軍政一把手有14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5人次,占35.71%;北京軍區空軍(含原華北軍區空軍)共有31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5人次(軍干4,政干1),占16.12%,軍政一把手9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2人次,占22.22%;蘭州軍區空軍(含原西北軍區空軍)共有37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6人次(軍干4,政干2),占16.21%;軍政一把手11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3人,占27.27%;南京軍區空軍(含原華東軍區空軍)共有41人,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6人次(軍干5,政干1),占14.63%;軍政一把手14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2人次,占14.28%;廣州軍區空軍(含原中南軍區空軍)共有45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7人次(軍干5,政干2),占15.55%,軍政一把手18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4人次,占22.22%;濟南軍區空軍共有26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4人次(軍干3,政干1),占15.38%,軍政一把手8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2人次,占25%;成都軍區空軍共有6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2人次(軍干、政干各1),占33.33%,軍政一把手3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2人次,占66.67%;武漢軍區空軍(含原西南軍區空軍)共有33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6人次(軍干4、政干1),占18.18%,軍政一把手9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2人次,占22.22%;福州軍區空軍共有34人次,其中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8人次(軍干5,政干3),占23.52%。軍政一把手11人次,其中來自山部隊和山東籍的5人次,占45.45%。
(二)空軍一部分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部隊)的干部和學員,已分別成為空軍的新、老上將、中將和少將
這些新老將領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1964年以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時,來自山東部隊和山東籍的老紅軍、老八路被授予將軍軍銜的共40人,其中:
上將 1人:蕭華,空軍第一任政治委員。
中將 8人:吳法憲,空軍第二任政治委員;王輝球,空軍第四任政治委員;王秉璋,空軍第一任參謀長;鄺任農,空軍第十一任副司令員;曾國華,空軍第十三任副司令員;周赤萍,沈陽軍區空軍第一任政治委員;聶鳳智,華東軍區空軍第一任司令員;胡奇才,東北軍區空軍第一任副司令員。
少將 31人,分為兩個時間,其中: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的有17人,他們是:朱虛之,空軍副參謀長;劉放,空軍后勤部部長;劉錦平,廣州軍區空軍第二任政治委員;孫端夫,北京軍區空軍第六任副司令員;齊釘根,空軍空降兵副軍長;楊尚儒,空軍后勤部第一任部長兼政治委員;陳欽,南京軍區空軍第二參謀長;陳華堂,南京軍區空軍第二任司令員;羅野崗,空軍工程部副部長兼修理部長;谷廣善,空軍后勤部部長;羅華生,防空軍高炮指揮部司令員;黃徑琛,武漢軍區空軍第六任副司令員;黃煒華,空軍軍事科學研究部部長;謝錫玉,福州軍區空軍第四任副政治委員;黃玉昆,空軍第四任政治部主任;蔡永,福州軍區空軍第九任副司令員;張希才,華東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
1961、1964晉升為少將軍銜的有14人,他們是:丁釗,山東黃縣人,成都軍區空軍指揮所政治委員;王定烈,空軍第18任副司令員;王新,山東武城人,空軍空降兵某軍政治委員;白云,空軍副參謀長;司中鋒,山東鄒縣人,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劉國柱,山東省榮城人,沈陽軍區空軍第六任副司令員;張翼,山東諸城縣人,空軍學院第三任副政治委員;張少虹,山東掖縣人,沈陽軍區空軍第十任副政治委員;張實杰,山東鄒平人,福州軍區空軍第八任副司令員;李際泰,山東武城縣人,北京軍區空軍第四任司令員;李道之,山東牟平縣人,蘭州軍區空軍第五任副政治委員;林毅,北京軍區空軍參謀長;羅文華,空軍第七航空學校第一任參謀長;解長林,山東聊城人,武漢軍區空軍第五任副政治委員。
二是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擔任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以上職務的、于1988年實行新的軍銜制時被授予和以后晉升為將軍的共15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12人,少將1人。
上將2人:王海,空軍第五任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上將軍銜;周子玉,空軍學院政治委員,后任總政治部副主任。1996年晉升為上將軍銜。
中將12人:朱光,空軍第八任政治委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林虎,空軍第二十二任副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劉順堯,空軍副司令員,1995年晉升為中將軍銜;景學勤,空軍副司令員,1995年晉升為中將軍銜;許樂夫,空軍副政治委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劉存信,沈陽軍區空軍政治委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林基貴,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1988年被援予空軍中將軍銜;楊永斌,蘭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孫景華,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侯書軍,成都軍區空軍第一任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趙炳耀,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1990年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楊漢文,濟南軍區空軍政治委員,1990年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
少將1人:許其亮 空軍參謀長,1991年晉升為空軍少將軍銜(現任空軍司令員,已晉升為空軍上將軍銜)。
三是還有一部分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擔任過軍委空軍和軍區空軍要職、未能授予軍銜的將領有7人。其中:朱瑞,東北民主聯軍航空總隊總隊長兼東北老航校第一任校長;馮應山,成都軍區空軍第一任政治委員;鄒炎,空軍第十四任副司令員;張積慧,空軍第十五任副司令員;徐登昆,蘭州軍區空軍第四任司令員;武繼元,廣州軍區空軍第七任司令員;王子祥,濟南軍區空軍第二任司令員;張瑞靄,1983年任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四 一部分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戰斗、工作過的和山東籍的干部參與了空軍的全面建設(1954~1976)
1.參與理順空防體制,調整兩級空軍領導和機關
1957年2月21日,中央軍委作出空軍與防空軍合并的決定,3月26日公布了新的空軍主要領導干部名單:司令員劉亞樓、政治委員吳法憲。5月17日,中央軍委又批復新的空軍黨委常委由10人組成,其中來自山東的有3人(王秉璋、王輝球、吳法憲);正、副書記4人,其中副書記3人中有來自山東的2人(吳法憲、王秉璋)。合并后的空軍除航空兵、空降兵外,又增加了高射炮兵、雷達兵、探照燈兵等兵種。一些在山東戰斗、工作過的老紅軍老八路和山東籍的人員在這些兵種崗位上擔任領導工作。
各軍區空軍機關隨著各大軍區的變動和戰備任務的需要而有所調整。1954年空軍有6個軍區指揮機關,即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和西南軍區空軍。1955年5月,各大軍區重新劃分,軍區空軍亦隨之改變名稱,原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軍區空軍相應改為沈陽、北京、南京、蘭州軍區空軍,原駐武漢的中南軍區空軍,改為廣州軍區空軍移駐廣州,原駐成都的西南軍區空軍改為武漢軍區空軍,移駐武漢。1958年8月和1967年6月,根據戰備任務的需要,又先后組建了福州軍區和濟南軍區空軍領導機關。1960年8月和1965年10月,先后在昆明和成都組建了昆明軍區空軍指揮所和成都軍區空軍指揮所。
這一時期,在山東戰斗、工作過的和山東籍的人員,進入軍委空軍領導班子并參與空軍領導的有8人:
除吳法憲(1956~1971——指任職時間,下同)、王輝球(1953~1973)和王秉璋(1953~1971)外,還有:鄺任農(1955~1975),空軍副司令員兼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局長、空軍副司令員,空軍黨委常委;曾國華(1968~1971),空軍副司令員,空軍黨委常委;鄒炎(1973~?),空軍副司令員,空軍黨委常委;張積慧(1973~1978),空軍副司令員,空軍黨委常委;黃玉昆(1964~?),空軍政治部主任,空軍黨委常委。
在這一時期,各軍區空軍軍政一把手曾在山東戰斗過的和山東籍的有9人,他們是:周赤萍(1954~1958),東北軍區(后沈陽軍區)空軍政治委員、司令員;曾國華(1959~1968),沈陽軍區空軍司令員;許樂夫(?),沈陽軍區(后北京軍區)空軍政治委員;李際泰(1969~?),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1953~1976),南京軍區(后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黨委書記;陳華堂(1958~1966),南京軍區(后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王海(1975~1978),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劉錦平(?),廣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王子祥(1976~?),濟南軍區空軍司令員;黃玉昆(?),福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
2.參與領導空軍正規軍事訓練,提高部隊軍事素質
從1954年起,空軍加強了部隊的正規技術、戰術訓練和軍以上指揮員、機關的戰役訓練。在技術訓練方面,主要是圍繞著夜間復雜氣候駕駛技術訓練和以空戰、射擊、轟炸為重點的戰斗技術訓練兩個方面展開。
早在1953年5月,周赤萍等領導的東北軍區空軍,在沈陽東塔基地舉辦晝間復雜氣象訓練班,從部隊、機關抽調飛行中隊長以上干部20人參加集訓。訓練班由山東籍的、時任東北軍區空軍技術檢查主任林虎和志愿軍區空軍技術檢查主任李漢主持。他們同乘一架雅克—11型教練機在容易積冰的高度層進行積冰試驗飛行,親身體驗了飛機積冰的情況和操縱特點,鼓舞了大家穿云的信心。1954年上半年,聶鳳智所在的華東軍區空軍兩次舉辦晝間復雜氣象訓練班,為本區和外區部隊培養了43名晝間復雜氣象飛行教員。從而促進了空軍部隊晝間復雜氣象訓練的廣泛展開。
夜間復雜氣象飛行是飛行訓練難度最大的課目之一。1954年空軍航空兵第四師首先開展夜間復雜氣象飛行訓練。10月,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航四師副師長鄒炎率領該師第十團進行夜間復雜氣象的全部戰斗課目訓練,成為空軍第一個能在晝間與夜間,簡單與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作戰任務的“全天候”噴氣式殲擊機團。
與此同時,以林虎為師長的空軍第18師第54團第一大隊在1955年訓練中,苦練射擊技術,從5次空靶5次燒餅到7次空靶7次命中,帶動了整個部隊的訓練。
1956年開始,部隊增強訓練強度,進一步提高訓練質量。年初,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曾國華,即帶領訓練部門下到師團檢查飛行訓練計劃安排情況,直到師團指揮員制定飛行日計劃,科學安排每個飛行日的科目搭配,妥善解決了個別部隊飛行日計劃不周、飛行時間嚴重浪費等現象,飛行日利用率大為提高。
為了克服氣象條件的限制,提高飛行員處置各種復雜情況的能力,廣州軍區空軍第18師師長林虎帶頭飛高、難課目,取得經驗并帶飛干部、培訓教員,促進了部隊訓練質量的提高。
航空兵第六師第16團鮑壽根飛行大隊,在空軍組織的48個飛行組射擊校閱競賽中,曾獲得冠軍。為總結推廣鮑壽根飛行大隊的經驗,曾國華于1959年春帶領工作組到這個大隊蹲點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向空軍黨委提出了《關于保持飛行連續性的建議》的報告并被轉發空軍部隊。
1958年8月下旬,按照劉亞樓的指示,聶鳳智指導入閩部隊針對國民黨空軍的活動規律和戰術特點,不斷研究和改進戰術訓練,從而使部隊戰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1960年,林虎領導的空18師第54團第一大隊從對飛行員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動作要求起,培養快速、準確的戰斗作風,使該大隊在戰斗中屢建戰功,成為全國聞名的“霹靂大隊”。
在加強部隊技術戰術訓練的同時,還參與了抓戰役訓練。從1954年起,空軍的戰役訓練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起來。當年,空軍第一次組織了師、校以上主要領導干部參加的戰役集訓。王秉璋與劉亞樓同任總導演。1955年11月,空軍還集中力量參加了總參謀部組織的由葉劍英親自導演的遼東半島合成軍隊抗登陸演習。王秉璋擔任助理導演,同時擔任空軍集團軍司令員。1956年至1959年間,空軍又先后組織了“方面軍抗登陸戰役的空軍使用”等4個課題的集訓。還參加了總參組織的6次戰役集訓和演習,并多次組織空軍部隊和陸軍部隊的合練。特別是1956年6月在青島進行的“在使用原子、化學武器條件下方面軍抗登陸戰役中的空軍使用”的戰役集訓中,空軍、軍區空軍和軍的主要領導干部以及空軍機關的領導干部共151人參加,由時任空軍副司令員王秉璋等擔任理論課教員。1959年,空軍在大連進行了一次以學習毛澤東軍事著作為內容的戰役集訓。王秉璋等擔任教員。通過集訓,使空軍高級干部加深了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解,為正確運用毛澤東思想指揮空軍作戰和工作奠定了基礎。
1968年底,曾國華調任空軍副司令員。
3.參與組織領導政治工作,提高空軍部隊的政治思想素質
在空軍建軍初期,政治干部大都來自陸軍,他們具有人民解放軍傳統的政治工作經驗,但對空軍新的工作環境和任務還不適應。以蕭華為首的一批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政工干部,在開創空軍政治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953年1月,王輝球調任空軍政治部主任和空軍黨委常委后,在空軍初創政治工作的基礎上,根據黨委常委分工繼續抓好空軍的政治工作。1968年9月,王輝球被任命為空軍政治委員。
在空軍全面建設時期,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處于軍區一級空軍領導崗位的政工干部,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如: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任過濱海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的黃玉昆,于新中國成立后由陸軍師政治委員調入空軍。曾任第三航校政治委員、東北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沈陽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為加強航校和部隊建設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1964年7月,黃玉昆升任空軍政治部主任。
在這一時期,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處于空軍師團級崗位的政工干部,也為空軍的政治思想建設付出了辛勞。例如:抗戰時期在山東濟寧參加八路軍的楊永斌,于1950年4月由陸軍調入空軍后,曾任第四航空預校大隊副政治委員,空軍第二訓練基地第三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特別是1961~1969年在第三團任政治委員8年間,他和團黨委一班人一起,帶領團隊每年都圓滿或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訓練任務,連續8年無政治事故、飛行事故和地面行政事故,取得空軍飛行部隊少有的好成績,該團因此榮立集體二等功。
4.參與組織領導后勤工作,搞好空軍各種勤務保障
1949年11月,中央軍委決定將第四野戰軍后勤第六分部撥歸軍委空軍司令部建制,并改組為空軍后勤部。以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任過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四旅副旅長、第四野戰軍后勤第二分部部長的楊尚儒為第一部長兼政治委員。1950年1月,空軍后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由谷廣善任后勤部長,楊尚儒任政治委員。谷廣善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任過八路軍第115師衛生部長。
1953年后,曾在抗戰時期任八路軍山東軍區衛生部長的劉放,相繼擔任空軍后勤部衛生部長、空軍后勤部第一副部長兼衛生部長、空軍后勤部副部長。
從1954年至1976年間,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后勤干部和其他后勤干部一起,主要抓了物資保障、國防工程保障、后勤裝備技術保障、衛生勤務保障和飛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健全了后勤保障體系,保證出國部隊作戰、訓練等任務的完成。
5.參與民用航空建設,并擔任特殊飛行任務
有一些在山東戰斗過和山東籍的干部,還參加了中國民用航空建設,并擔負特殊的飛行任務。除長期擔任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局長、后任空軍副司令員的鄺任農外,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張瑞靄。
張瑞靄于1942年在山東高青縣參加八路軍,曾任渤海軍區連指導員。1950年,他由陸軍營教導員被選送到第一航校學習飛行。1952年畢業后,曾任空13師飛行副團長。1953年調軍委民航局,任第一飛行大隊首任大隊長。以后,又任過民航北京管理局局長、中國民航總局第一副局長等職。1954年被挑選擔任周恩來總理的專機機長后,連續20年為周總理出訪、視察工作執行了無數次的專機飛行任務;并在1953年至1982年期間,多次執行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劉少奇、朱德、宋慶齡、賀龍、陳毅、鄧小平、葉劍英、陳云等和來華訪問的尼克松、胡志明、西哈努克、金日成、蓬皮杜、鐵托等幾十位外國元首的專機飛行任務。1983年2月,調任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五.參與組織指揮國土防空作戰,保衛祖國領空的安全
1.參與組織指揮空軍部隊協同陸海軍作戰
1954年7月,中央軍委發布命令,由華東軍區統一指揮陸海空軍協同作戰,解放沿海國民黨軍所占島嶼。華東軍區決定首先解放一江山島,作為解放大陳諸島的突破口。為此,華東軍區在寧波設浙東前方指揮部,由張愛萍任司令員,下設登陸指揮所、海軍指揮所和空軍指揮所。空軍指揮所由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聶鳳智任司令員。
根據前指的指示,聶鳳智決定在奪取大陳島、一江山島以北地區制空權的同時,協同海軍和海岸炮兵,突擊大陳海域的國民黨軍軍艦和大陳島陸上的軍事目標,以達封鎖敵占島嶼的目的。
11月2日至12月21日,空軍前指曾連續5次組織轟炸機、強擊機小機群,轟炸一江山、漁山、披山和大陳等島嶼及其附近海域的國民黨軍軍艦,摧毀了島上的一些軍事目標。
1955年1月10日,浙東沿海刮起大風,估計國民黨海軍艦艇不會出海,聶鳳智果斷決定,集中兵力奇襲大陳港。當天出動各型飛機130架次,分4次對大陳錨地的國民黨海軍軍艦進行猛烈轟炸,取得擊沉敵坦克艦1艘、重創敵修理艦1艘和擊傷敵驅逐艦3艘的勝利。
根據敵我情況,前指決定于1月18日陸海空協同向一江山島發起登陸作戰。當日,空軍前指共組織出動各型飛機288架次,對保障陸軍部隊攻占全島起了重要作用。
2.參與組織指揮空軍部隊入閩作戰
為嚴懲國民黨軍的挑釁活動,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空軍黨委決定,第一批從內地調出5個殲擊航空兵師(其中包括山東籍師長林虎所率領的空軍第十八師)和兩個轟炸航空兵團及部分高炮、雷達部隊,向福建和粵東地區實施戰略機動,奪取該地區的制空權,配合陸海軍完成炮擊金門和對金門進行封鎖的作戰任務。同時,確定以駐福州的空軍某軍軍部為基礎,由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負責(7月24日,聶被任命為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從杭州空軍某軍等單位抽調具有作戰指揮經驗的人員,組織福州軍區空軍指揮機構。
聶鳳智受命后,立即到晉江開設福州軍區空軍指揮所,并于7月25日對下一步作戰行動作了安排,要求所屬各部做好各種準備,打好第一仗。第一批入閩的、由林虎率領的空18師于7月27日進駐粵東汕頭機場后,立即做好了應戰準備。7月29日11時許,國民黨空軍F-84型飛機4架,貼著云層,低空向汕頭方向進襲。這時,師指揮所立即命令第54團第一大隊大隊長趙德安率4架米格—17型飛機起飛迎擊,在南澳島上空發現敵機,師長林虎果斷指揮,經3分鐘空戰,就擊落敵機2架、擊傷1架,以3∶0荻得全勝。首戰告捷,揭開了福建前線奪取制空權的序幕。空軍對作戰有功人員給予提前晉銜、晉級獎勵,并號召所有部隊向他們學習。
首戰獲勝后,聶鳳智又指揮入閩空軍相繼進行了奪取制空權和配合陸海軍封鎖金門的作戰。到10月底,在3個多月的時間里,共出動飛機691批、3778架次,空戰13次,擊落敵機14架,擊傷9架;高射炮兵作戰7次,擊落、擊傷敵機各2架,完成了預定的作戰任務,并取得了有益的經驗。
1959年4月,曾國華升任沈陽軍區空軍司令員,并擔任黨委副書記。12月,他奉命率軍區空軍司令部組成的指揮班子,奔赴福建前線參加輪戰,負責組織指揮福建前線的空戰,并擔任晉江空軍指揮所代司令員。1960年2月16日,攜帶響尾蛇導彈的國民黨空軍飛機4架竄入大陸上空。曾國華命令空軍第十九師一個大隊迎擊,取得擊落敵機1架、擊傷2架的戰績。3月,曾國華和部隊完成輪戰任務后,返回原駐地。
3.參與組織指揮空軍部隊國土防空作戰
1958年7月空軍入閩至1968年6月,國民黨空軍停止了轟炸,轉為主要實施空中偵察活動,人民空軍防空作戰也隨之轉為以反偵察斗爭為主要內容。
1959年5月29日,1架國民黨空軍B—17型飛機飛至粵桂邊界山區。畢業于東北老航校的山東籍空18師值班指揮員、副師長李憲剛,果斷指揮第52團一大隊中隊長蔣哲倫駕駛米格—17型飛機起飛攔截,在廣東恩平縣境一舉將該機擊落,機上15人全部斃命。這是空軍截擊機裝備機載雷達后,第一次在夜間低空復雜氣象下擊落敵機。
1960年,國民黨空軍改用加有電子偵察、警戒和干擾設備的P—2V型飛機,繼續對大陸縱深地區進行襲擾。為了對付敵機的機載干擾設備,空軍各截擊機大隊采取一系列反干擾措施。1961年11月6日16時,正在某軍檢查工作的曾國華獲悉國民黨空軍飛機準備竄入大陸上空的情報后,立即通過軍區空軍指揮所命令夜間值班的獨立飛行大隊和沿海高炮部隊進入緊急戰備狀態。當日晚,國民黨空軍P—2V低空偵察機1架竄入遼東半島上空,曾國華即令高炮部隊開炮,將其擊落于莊河縣明陽地區,機上12人全部喪命。
1963年6月19日20時,國民黨空軍P2—V型飛機1架竄入浙江上空,空軍先后出動飛機8架攔截,均因敵機施放干擾,未能如愿。20日0時30分,該飛機又竄到江西臨川附近。在畢業于東北老航校的師長王子祥所領導的空二十四師指揮所領航員張健等正確引導下,副大隊長王文禮駕駛米格—17型飛機,熟練地使用機載雷達,一舉將其擊落,機上14人全部斃命。6月28日,周恩來在北京接見了王文禮、張健和師長王子祥,表彰了他們的功績。空軍授予王文禮以“空中獵手”的榮譽稱號。
1964年10月,沈陽軍區空軍奉命派出作戰小分隊赴廣東、廣西地區執行機動作戰任務。曾國華親自部署,要求某師派出的小分隊必須是飛行技術過硬、思想作風過硬、戰斗力最強的部隊。果然,該師派出的小分隊不負重托,于當年11月一舉擊落美國空軍無人駕駛偵察機1架;翌年又擊落入侵的美國空軍無人駕駛偵察機3架。
1964年12月,空軍決定在福州、漳州、興寧和連城等地組織專門打擊國民黨空軍RF—101型飛機的作戰分隊。1965年3月18日9時44分,兩架國民黨空軍RF—101型飛機從桃園機場起飛,林虎領導的空18師駐興寧的作戰分隊起飛迎戰,在汕頭附近擊落敵機1架。
1965年4月3日,林虎指揮的空18師第54大隊一中隊中隊長董小海駕駛剛改裝的殲—6型飛機,在廣西崇左縣上空擊落美軍無人駕駛偵察機1架。這是第54大隊一中隊自建立以來擊落、擊傷的第13架敵機。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國被迫進行了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根據中央軍委賦予空軍的任務,空軍立即派曾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戰斗過的空軍參謀長王定烈率工作組,到有關軍區傳達命令,研究部署各項作戰準備工作,在中越邊境加強巡邏警戒,隨時準備殲滅入侵之敵。為加強指揮力量,在廣西方向,由山東籍的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王海負責;在云南方向,任命山東籍的侯書軍和林虎分別為昆明軍區空軍指揮所正、副主任。
六 參與組織領導開創空軍全面建設的新局面(1977~1990)
這一時期,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參與開創空軍建設新局面的空軍領導有:王海、朱光,鄒炎、張積慧、王定烈、林虎、許樂夫等。
粉碎四人幫后,中央軍委于1977年4月對空軍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任命8人組成空軍領導班子。1985年7月,空軍領導班子實行新老交替,由山東籍的王海和朱光分別擔任空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在此前后,在山東戰斗過的王定烈(1982年11月)和山東籍的林虎(1985年9月)、許樂夫(1988年2月),也分別被任命為空軍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許樂夫還任空軍黨委紀委書記。
朱光擔任空軍政治委員后,主持召開常委會議,做出了《空軍黨委常委對加強自身建設的規定》,并狠抓落實,使常委一班人認識統一,齊心協力抓部隊全面建設。
王海于1978年11月被任命為空軍副司令員。1985年7月,出任空軍司令員。
1985年9月,林虎擔任空軍副司令員,分管空軍裝備科研工作。在此之前,曾在山東戰斗和工作過的王秉璋、王定烈等副司令員先后負責過這方面的工作。
這一時期,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在軍區空軍一級做領導工作的干部,也為所屬空軍部隊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如:1950年從陸軍炮兵連指導員調入空軍工作的楊永斌,1976年9月任空軍某軍第27師政治委員,1980年下半年相繼升任新疆軍區空軍指揮所政治委員、烏魯木齊部隊空軍政治委員,1983年5月被任命為蘭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
七 一批在空軍服役的山東籍干部戰士、飛行人員和其他人員,已成為空軍戰斗英雄和功臣模范
從1949~1990年,屬于來自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山東籍空軍戰斗英雄、功臣模范有25人,其中:
戰斗英雄、特等(一等)功臣12人:王海,山東煙臺人,空軍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張積慧,山東榮城人,空軍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鄒炎,山東福山人,空軍二級戰斗英雄、一等功臣;高月明,山東鄒平人,空軍二級戰斗英雄、一等功臣;范萬章,山東棲霞人,空軍二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宋宗周,山東昆崳人,空軍二級戰斗英雄、一等功臣;陳亮,山東歷城人,特等功臣;逯松亭,山東廣饒人,特等功臣;王文禮,山東成武人,空軍夜空獵手;牟敦康,山東?人,一等功臣;孟進,山東?人,一等功臣;侯書軍,山東文登人,一等功臣。
衛國勇士、工作模范13人:王好新,山東濟南人,空軍衛國勇士;竇建利,山東泰安人,空軍衛國勇士;邵長源,山東海陽人,空軍二級模范、一等功臣;王靖安,山東福山人,空軍二級優秀飛行大隊長;王裕昌,山東即墨人,全軍愛兵模范、一等功臣;于立身,山東黃縣人,國家級中青年突出貢獻標兵;羊鳴,山東蓬萊人,空軍優秀知識分子;馮德英,山東乳山人,著名作家;葛書翰,山東蓬萊人,空軍先進科技工作者;李濤,山東安丘人,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王正青,山東五蓮人,空軍有重大貢獻的優秀科技干部;岳喜翠,女,山東泰安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十大女杰;林永清,山東煙臺人,全國職工教育先進教師。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原軍史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