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時,山東解放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最大的戰略區之一。它控制了除濟南、青島等少數大城市以外的廣大地區,擁有2400萬人口和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轄5個行政主任公署、22個專員公署和127個縣民主政府;山東八路軍發展到27萬人,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蔣介石反動統治、奪取全國勝利的重要力量。
筆者與山東有很深的歷史情結。我的家鄉江蘇省贛榆縣是山東八路軍于1941年春解放的,與山東省莒南縣相鄰,抗日戰爭年代屬山東抗日根據地。我就讀于山東臨沂師范學院前身的濱海中學,1945年1月調到八路軍山東濱海軍區政治部工作,先后在山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政治部任職。我見證了60多年前陳毅、粟裕、譚震林等首長指揮華東部隊轉戰山東、挺進中原、攻克濟南、決戰淮海、進軍江南的壯觀場面,目睹了山東民兵和支前民工隨軍轉戰的動人情景,迎來了新中國誕生的曙光,與山東解放區人民結下了深厚感情。近30年來,我從事黨史、軍史研究中,又接觸到更多的史料,當年戰爭烽火的情景時常在腦海中涌動。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特將山東軍民為新中國誕生做出貢獻的情況披露出來,奉獻給讀者。
一、山東軍民全力支持開辟東北解放區
膠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山東軍民對東三省人民飽受日軍鐵蹄的苦難感同身受,當得知要開辟東北解放區時,山東軍民全力支持,表現出極大的政治熱情。
(一)盡可能多地派部隊進軍東北。
1945年8月上旬,蘇聯政府正式對日宣戰,蘇軍向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猛烈進攻。延安總部朱德總司令接連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向日偽軍展開大反攻作戰。其中8月11日發出的第2號命令中指出:“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8月20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電報又指出:“中央決定從山東調兩個團(萬毅支隊在內),冀魯豫調一個團,冀中調一個團,共四個團,歸萬毅率領赴東三省。”山東分局書記、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在莒南縣大店召見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長萬毅,傳達中央指示精神,確定以濱海支隊為基礎,再由魯中軍區調1個團,組成東北挺進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周赤萍任政治委員,轄2個支隊,3500余人。萬毅所部于9月2日由濱海地區出發,24日從膠東渡海,25日踏上了東北大地。這是山東軍區第一批開赴東北的部隊。
抗日戰爭勝利后,膠東區黨委根據山東分局指示,首先派呂其恩、鄒大鵬率1個連帶著電臺,渡海到遼東半島進行戰略偵察。他們到那里后積極展開活動,發現蘇軍當時只占領大、中城市,廣大鄉村和中、小城鎮均未占領。呂、鄒所獲情況,及時由山東軍區轉報中央。8月29日,中共中央發出迅速派部隊和干部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要求山東派干部和部隊從海路進入東北三省,越快越好。9月11日,中共中央電示山東分局:“中央決定從山東抽調4個師12個團共2.5萬至3萬人,分散經海路進入東北活動,并派蕭華前去統一指揮。”蕭華率山東軍區機關干部和部隊1000余人,于9月下旬由膠東渡海挺進東北。這是山東軍區第二批開赴東北的部隊。
9月15日,中共中央指示,華北、華中應派遣100個團的干部迅速到東北,其中山東30個團。山東軍區迅速調集和組織可以配備30個團的6000多名干部很快趕赴東北。9月19日,劉少奇代中共中央起草的《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和發展東北、鞏固華北、堅持華中的戰略方針,決定:“羅榮桓到東北工作。將山東局改為華東局,陳毅、饒漱石到山東工作。現在的華中局改為分局,受華東局指揮”。(《劉少奇選集》上卷372頁)同時要求山東調6萬兵力進入東北。9月20日,中共中央致電山東分局:“控制東北的任務,除各地派去的部隊和干部外,中央完全靠你們及山東的部隊和干部。”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遵照中央指示,迅速調集山東8個主力師中的6個師,即第1、第2、第3、第5(欠第13團)、第6、第7師和警備第3旅、渤海新編師、兩個海防支隊,共6萬人,分批開赴東北。其中,位于濱海軍區的第1師,由師長梁興初、政治委員梁必業率領,7500人,經冀東,于11月21日進至錦州以西地區。第2師,由師長羅華生、政治委員劉興元率領,7500人,乘船于10月30日在大連莊河登陸,11月上旬到達沈陽以西地區。位于魯中軍區的第3師和警備第3旅共1萬余人,由魯中軍區政治委員羅舜初率領,于11月中旬渡過渤海,12月初到達遼陽、鞍山地區。位于膠東軍區的第5、第6師共1萬余人,由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吳克華率領,從海路于10月24日抵達營口地區。位于渤海軍區的第7師和新編師共1.3萬余人,由司令員楊國夫和副政治委員劉其人率領,走陸路經冀東于10月下旬至11月初先后到達山海關、古北口地區。羅榮桓在同陳毅交接工作后,率山東分局、軍區機關干部和教導團、特務團等共4000余人,于10月24日離開臨沂,11月5日從黃縣的龍口渡海赴東北。此外,山東還調去大批干部,他們成為東北黨政軍發展壯大的骨干。山東開赴東北的主力部隊6萬余人,占當時各戰略區調往東北的11萬部隊中的一大半。
當時山東調往東北的部隊,除整師、整旅、整團者外,臨時調去成連、成營的地方武裝未計算在內。據時任濱北軍分區政治委員劉西元告訴筆者:他接到要他去東北的電報,可未講帶部隊,當他到膠東要渡海前,才知道他到東北后要獨立開辟地區,就由膠東軍區臨時就近給他派了1個營隨行,他就靠這個營打開了遼東通化地區的局面。那個營很快發展成為獨立師,編為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的1個師(后改為第四野戰軍第42軍的1個師)。由此可見,山東各級領導對派部隊開辟東北解放區的熱情是非常高的。
(二)阻滯國民黨軍沿津浦鐵路北上。
1945年10月上旬,蔣介石趁津浦鐵路尚能通行之機,令頑軍在沿途日軍掩護下,由徐州向濟南進發。其中由東北軍改編的第12軍霍守義部于10月11日到達濟南,由偽軍改編的第5路軍吳化文部主力進至滕縣一帶,第19集團軍陳大慶部進至臨城(今薛城)一帶。10月12日,陳毅、羅榮桓、黎玉等接到中央軍委電示:“目前山東與華中的中心任務除出兵東北外,就是截斷津浦路,阻止頑軍北上,并力求消滅北上頑軍一部或大部。為此必須立即組織一個強大的阻擊力量,布置于徐州以北、濟南以南適當位置,控制鐵路一段,創造戰場,以便打擊北上頑軍。”電報要求將魯中、魯南等地主力集中,加上新四軍北上的兩個旅,組成一強大野戰軍擔負此任務。鑒于破擊鐵路作戰緊急,陳毅、黎玉于10月15日率野戰指揮部趕赴魯南前線,指揮山東軍區部隊于10月18日先行打響。魯中軍區第4師和已確定調赴東北尚未開動的第3師,攻占大汶口及附近地區,向南擴展攻勢;魯南軍區第8師攻克鄒縣城和附近車站、據點,殲日軍400余人、偽軍800余人,破壞鐵路數十公里。渤海軍區部隊破擊了濟南至德州段鐵路,使已到濟南、準備趕赴東北的頑第12軍無法再沿津浦鐵路北運。膠東軍區部隊破壞了膠濟鐵路東段,對沿鐵路西犯的頑軍實施反擊,殲其800余人。
10月19日,中共中央致電羅榮桓即轉陳毅、黎玉并告華中局:“陳、黎組織津浦戰役,是一件關系全局的大事。望陳、黎精心計劃,組織一支至少3萬5千至4萬人的野戰軍,在徐州、濟南間適當地區占領鐵路一段并向南北擴大占領區,……打一個開始的好勝仗。”10月22日,中央軍委致電新四軍并告羅榮桓、陳毅、黎玉,通報陳、黎指揮部隊在魯南鄒縣、大汶口等地破擊鐵路的情況后,要求“必須集中強大的野戰軍,山東、華中各須有一個至少3萬5千至4萬人的野戰軍”,“山東、華中均須以連續戰斗各殲滅4萬至5萬頑軍為目標”,“山東、華中兩地只應該各有一個主要作戰方向”。中央和軍委連續電令,指明了山東和華中組建野戰軍的重要性、緊迫性,明確了任務和要求。
新四軍入魯部隊從淮南、淮北、蘇中、江南調集,于10月下旬陸續趕赴魯南,連同山東第8師,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轄第1、第2縱隊、第7師和第8師,共7萬余人,1946年1月7日改稱山東野戰軍,陳毅兼司令員,黎玉任政治委員,宋時輪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華中野戰軍于11月10日組成,轄第6、第7、第8、第9縱隊,4萬余人,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
11月3日,在陳毅、黎玉指揮下,由羅炳輝率領于10月下旬最早趕到魯南前線的第2縱隊第5、第9旅和第8師,在滕縣以北的界河,伏擊北進的吳文化部,殲其4000余人,俘軍長于懷安以下官佐數百人。為爭取吳化文部,戰后將于懷安等在教育后釋放。界河伏擊戰后,第5旅繼續猛攻南界河,將吳化文部1個團和土頑1300余人殲滅。打下界河后,滕縣至兗州間100多公里的鐵路線被我軍控制,截斷鐵路的任務初步完成。
根據中央指示,津浦前線野戰軍在界河伏擊戰后稍事休整,11月下旬南移,11月25日對韓(莊)滕(縣)段和臨(城)棗(莊)線日偽據點和頑軍展開全面反擊。第8師攻打臨城、滕縣間的交通聯絡點官橋,殲頑第19集團軍整編第2師師長康樂三以下2000余人,駐官橋、石磨莊兩車站的日軍300余人被迫投降。8師用在這次戰斗中繳獲的山炮2門、機關炮1門,組建炮兵連。2縱第4旅攻打日偽在津浦鐵路線上的韓莊,炸毀了韓莊南面的運河大鐵橋,截斷了守敵的逃路,使徐州頑軍無法增援,殲偽軍1500余人,日軍100余人繳械投降。4旅占領韓莊,把住了山東的南大門。
攻克官橋后,陳、黎布置攻打滕縣,由8師負責攻城,2縱、7師負責對臨城監視和打援。駐滕縣守敵為第19集團軍前線指揮所和所屬暫編第1旅、保安第2師等部6個團9000余人,工事堅固。12月12日夜,8師各團相繼攻占東關、西關、北關。13日晚,8師師部令剛組建12天的炮兵連轟擊東門,他們此時還沒有馬匹和鞍具,還不會使用瞄準器材,就借用老百姓的4輛牛車,將兩門山炮和彈藥拖到距東門200米的陣地上,用炮膛瞄準,連續發彈25發,全部命中東門附近的炮樓和工事,為步兵突擊爆破掃清了障礙。擔任突擊的步兵利用炮火掩護,連續爆破,炸開城門,突入城內,激戰至14日凌晨,將城內守敵殲滅。8師攻城時,熟練運用步兵、炮兵、爆破三結合的動作,深受陳毅司令員的贊許。不幸的是,8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王麓水在作戰中犧牲。陳毅參加了8師舉行的追悼會。中共中央發來唁電,稱王麓水“功在人民名在史”。王麓水犧牲后,8師由何以祥任師長,丁秋生任政治委員。
新四軍軍長陳毅(前排右二)、副軍長張云逸(前排右一)到達山東后,與山東軍區副政委黎玉(前排左二)、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前排左一)等合影
1946年1月初,國民黨當局鑒于沿津浦等4條鐵路進犯解放區的行動遭到沉重打擊,遂調整部署,于1月5日在國共雙方代表達成的《關于停止國內軍事沖突辦法的協議》(簡稱停戰協議)上簽字。1月10日,國共雙方分別下達停戰令,規定“停戰協議”于1月13日生效。然而國民黨當局為搶奪有利陣地,又令第51、第59、第77軍及第6路軍向魯南解放區進犯。在陳毅的統一指揮下,山東、華中各部隊對進犯之頑軍展開猛烈反擊。魯南軍區部隊攻克了曲阜、寧陽二城;第1縱隊攻克兗州四關,包圍了泰安城;第7師加緊了對臨城的包圍,攻克了棗莊大部分據點;2縱掃清了運河北岸的頑軍;8師等部進逼臺兒莊。華中野戰軍在山東濱海軍區部隊配合下,破擊了隴海鐵路東段,使山東、華中解放區連成一片。
在反擊作戰中,國民黨軍第6路軍總司令郝鵬舉率所部約2萬人舉行戰場起義。郝部編為華中民主聯軍,移駐山東莒縣整訓。
1946年1月13日停戰協定生效,歷時80多天的津浦前線阻擊戰結束,共殲國民黨軍2.8萬余人,受降日軍4000余人,控制鐵路320公里,保衛了山東解放區,遲滯了國民黨軍的北進,掩護了兄弟部隊向東北進軍。
(三)為進軍東北的部隊提供全力協助。
山東軍民全力支援進軍東北的部隊。一是對部隊開進沿途經過的公路、大路進行修復,保證道路狀況良好。二是對過路部隊沿途開設兵站,囤積糧草,保證隨時供應。還備了部分冬裝,補充缺乏冬裝的部隊。三是籌集船只。膠東軍區成立海運指揮部,許世友司令員任總指揮。動員了140只帆船和30多艘汽船,分別停泊在蓬萊縣欒家口、黃縣龍口兩個渡口,負責運送部隊渡海。四是確保海上運輸線的安全。由膠東到東北的海上運輸線,對山東、華東地區至關重要,是解放戰爭年代華東地區與東北的唯一通道,干部、傷病員去大連,大連制造的炮彈源源運到華東地區,就靠這條海上運輸線。膠東軍區還派部隊驅逐了內長山各島的偽軍,保證了這條海上運輸線的安全。除山東的進軍東北部隊外,新四軍第3師黃克誠部3.5萬人是由蘇北路過魯中、渤海,經冀東進入東北,路經山東境內時,受到沿途軍民的支援和迎送。
二、增強軍力將更多的敵人消滅在山東
1946年6月底,國民黨軍向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山東地區是其進攻的主要方向,用于進攻山東解放區的正規軍約50萬人,占其進攻解放區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國民黨軍中的“五大主力”,除新1軍、新6軍用于進攻東北解放區外,其整編第11、第74師和新5軍均用于山東戰場。因此山東部隊的作戰任務相當艱巨。
(一)不斷發展壯大主力。
要打敗國民黨軍的進犯,關鍵是增強解放軍特別是野戰軍的力量。通過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華東部隊迅速發展壯大。1947年1月,華東地區新四軍、八路軍部隊統一列入人民解放軍序列,山東軍區和華中軍區合編為華東軍區,轄魯南、魯中、膠東、渤海、蘇中、蘇北6個軍區和華東軍政大學、濱海軍分區等單位,約30萬人。同時,將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和山東軍區主力部隊合編組成華東野戰軍,由原來的13萬人增加到27萬人。原山東魯中軍區主力編為第8縱隊,膠東軍區主力編為第9縱隊,渤海軍區主力編為第10縱隊,濱海、魯南的主力各1個師同原第8師編為第3縱隊,共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不久,又新增第13、渤海、魯中南3個縱隊。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時,華東野戰軍參戰的14個步兵縱隊,其中第3、第8、第9、第10、第13和渤海、魯中南等7個縱隊是山東子弟兵發展起來的。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人數增加為58萬人,編為16個軍,其中有8個軍是由山東部隊發展起來的,另8個軍是由原新四軍部隊發展起來的,但其中的兵員有相當多的山東子弟兵。在42萬華東軍區的部隊中,山東部隊占大半。
山東部隊發展迅速,關鍵是各級黨委和各軍區、軍分區重視主力師、警備旅、基干團、獨立團、營和縣大隊、區中隊的梯次建設,地方武裝經過獨立團、基干團的訓練和戰斗鍛煉,一茬又一茬地升級為野戰軍。以膠東軍區為例,第一茬主力為第5、第6師,9月隨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吳克華調赴東北,編為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后改為第四野戰軍第41軍);第一茬的5師、6師剛走不久,第二茬的5師、6師很快由警備旅和各分區基干團升級編成,1947年1月隨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林浩升級,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后改為三野第27軍);第二茬的5師、6師剛調出,第三茬的5師、6師很快由警備旅和各分區基干團升級編成,同年8月由周志堅司令員、廖海光政治委員率領改編為華野第13縱隊(后改為三野第31軍);第三茬的5師、6師調出后,第四茬的5師、6師于1948年由膠東軍區特務團和各分區獨立團升級編成,成為膠東軍區新的主力,1949年1月改編為三野第32軍,他們參加解放了青島和長山列島戰役。魯中軍區第3、第4和第9師等部,以他們為主,先后編為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后改為四野第40軍)和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后改為三野第26軍)、魯中南縱隊(后與起義的國民黨軍吳化文部合編為第35軍)。渤海軍區第7、第11師,以他們為主,先后編為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后改為四野第43軍)和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后改為三野第28軍)、渤海縱隊(后與起義的國民黨軍張克俠部合編為三野第33軍)。濱海軍區的第1、第2師和濱海支隊進軍東北后,編為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后改為四野第38軍),留下兩個警備旅后合并改為第9師,與魯南軍區的第9師合編為華野第3縱隊(后改為三野22軍)。
(二)力爭在山東殲滅更多敵之有生力量
1947年春,解放戰爭全國戰局繼續以華東戰場為中心展開,作戰地區轉至山東境內。陳毅指揮華東野戰軍,善于在大局下行動,在黨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下,在地方武裝配合下,在山東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同進犯的國民黨軍展開激烈較量,爭取將更多的敵人吸引到和消滅在山東戰場,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支援友鄰戰場。
同年1月,魯南國民黨軍進至距臨沂只有30公里的卞莊(今蒼山)、向城一線,陳毅報經中央軍委批準,集中主力27個團發起魯南戰役,殲國民黨軍整編第26、第51師和第1快速縱隊,共5.3萬余人。這次戰役的勝利,贏得半個月的間隙,使山東、華中野戰軍和山東軍區主力部隊在郯城地區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為打運動戰、殲滅戰創造了條件。
同年2月初,蔣介石下令調集30萬大軍,以奪取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為目標,組織“魯南會戰”,其主要突擊集團自南面密集向臨沂推進。陳毅、粟裕見在南線無戰機可尋,而北線輔助突擊的李仙洲集團孤軍深入,至2月8日進至萊蕪、新泰一線,即報經中央軍委批準,以一部在南線佯裝主力擺出決戰架式,主力于2月10日晚秘密北移,夜行曉宿,于20日對李仙洲集團發起全線攻擊,23日將由萊蕪向北突圍的李集團兩個軍7個師5.6萬人殲滅。這是運動戰殲敵的范例。
同年3月,國民黨當局調集45萬大軍,包括將從晉冀魯豫戰區的王敬久集團調來,對山東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陳毅、粟裕多次作出部署,令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揮西路兵團,發起泰安戰役,于26日殲滅國民黨軍第72師共2萬余人。5月11日晚,發現國民黨軍的“王牌”整編第74師在進攻中央位置突前,立即改變在東面打第7軍和第48師的部署,連夜調整改打整編第74師,以“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決心,用5個縱隊參加圍殲、4個縱隊打援,于13日晚對進至孟良崮地區的整編第74師發起攻擊,經3晝夜苦戰,以1.2萬人傷亡的代價,將整編第74師全部殲滅,連同阻援斃傷敵6000余人,共殲國民黨軍3.8萬余人。這對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對華東野戰軍在解放戰爭第一年的戰績,毛澤東曾經指出:“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自己為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軍隊。”這對華東部隊是很高的評價。
同年7月,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將戰爭引向蔣管區。在華東,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先是“分兵作戰”,7月初以第1、第4和第3、第8、第10等5個縱隊從魯中山區分別向魯南、魯西南外線出擊,威脅國民黨軍徐州、兗州等后方基地。蔣介石被迫下令從魯中山區抽調7個整編師回防,使其在魯中山區擊敗華東野戰軍的計劃化為泡影;同時,留第2、第6、第7、第9等4個縱隊在內線堅持,給國民黨軍主力整編第11師和第8軍以沉重打擊,殲其1.8萬余人。
同年8月,陳毅、粟裕率第6縱隊和特種兵縱隊主力赴魯西南,與外線出擊、先期到達魯西南的5個縱隊會合,正式組成外線兵團(初稱西線兵團),在取得沙土集戰役的勝利后,于9月26日向豫皖蘇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參與創建中原解放區,破擊隴海、平漢、津浦鐵路,縱橫馳騁消滅保安團隊,迫敵調回15個旅的兵力回援。
與此同時,留在山東內線的第2、第7、第9和新建的第13等4個縱隊,后又增加渤海縱隊、魯中南縱隊,組建內線兵團(初稱東線兵團,1948年1月改稱山東兵團),許世友任司令員,譚震林兼政治委員。此時第2縱隊調出,赴蘇北與在那里堅持敵后斗爭的第11、第12縱隊會合,組成蘇北兵團。蔣介石為迅速結束山東戰事,以便轉兵用于其他戰場,將6個多整編師共20個旅組成膠東兵團,于9月1日出動,妄圖將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部隊和華東后方機關消滅在膠東半島的“牛角尖”。膠東是山東解放區的后方之一,華東后方許多機關撤到了這里。許世友、譚震林當時面對膠東的嚴重形勢,組織地方武裝和民兵廣泛開展游擊戰,村村阻擊,處處布雷,配合主力殺傷敵人;組織主力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抗擊進犯之敵,消耗敵人,掩護后方轉移,多次打中小規模的殲滅戰。11月初,得知整編第25師和第9師要調往中原戰場,將這兩個師緊緊拖住一個月才由空運改由海運成行。隨后,內線兵團鑒于膠東地區之敵轉為防御,即加強攻勢,攻克膠東腹地萊陽等城,迫敵收縮于青島、煙臺、龍口等沿海孤立據點。至12月底,持續4個月的膠東保衛戰結束,內線兵團殲敵6.3萬余人,徹底打破了敵占領膠東半島的企圖,根本改變了山東戰場形勢,有力地配合了外線兵團的作戰。
1948年,山東兵團的戰略進攻勝利進行。3月,攻克周村、張店、淄川等地,殲整編第32師等部3.8萬余人。4月,攻克濰縣、昌樂等地,殲整編第45師及土雜武裝4.6萬余人。7月,攻克兗州,殲整編第12師及保安團隊2.8萬余人。至此,山東除濟南、青島等少數據點外,其余地區均已解放。
1948年7月,外線兵團在取得豫東戰役殲國民黨軍9萬余人的勝利后,轉到魯西南地區,與山東兵團、蘇北兵團會師,于9月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許世友、譚震林、王建安指揮攻城兵團激戰8晝夜,以2.6萬人傷亡的代價,取得殲國民黨軍10.4萬余人的勝利,解放山東省會濟南城,使華東、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為華東野戰軍參加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戰役,在魯蘇邊、魯皖邊、魯豫邊展開,華東野戰軍殲國民黨軍44萬余人。華野由山東部隊發展起來的7個縱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這期間,魯中、魯南、渤海軍區和濱海軍分區以武工隊、游擊隊、民兵為骨干,開展了英勇不屈的游擊戰,配合主力作戰,消滅蔣軍和土雜武裝、還鄉團達數萬之多。
解放戰爭期間,華東部隊消滅國民黨軍245萬余人,其中在山東境內和周邊地區殲滅的達100多萬人。
(三)全力支援前線。
山東的全境解放,是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的結果,也是山東解放區人民全力支援的結果。當年代表華東局領導后方動員、組織和調度山東解放區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前線的張云逸、黎玉、鄧子恢、張鼎丞、曾山等領導人,領導山東黨政領導機關和全省人民,認真貫徹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在“全力支援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口號鼓舞下,從各方面全力支持解放軍,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迎接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人參軍全家光榮
一是將優秀的子弟送到部隊。解放戰爭開始后,仗越打越大,部隊傷亡、減員在所難免,兵員補充任務艱巨。山東人民響應黨和政府發出的“到前線去,到主力去”的號召,把參軍視為最光榮的行動,涌現了許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爭”的動人事例。解放戰爭期間,山東發動4次大規模的參軍運動,送出58.9萬余名的優秀子弟參軍。從而使華東野戰軍(后為第三野戰軍)的人數愈打愈多,愈打愈強。
二是抽調大批民工支援前線。解放戰爭開始不久,山東省就設立了強有力的支前委員會,建立了常備民工制,有700萬人參加了支前行列。他們擔負了向前線運送糧食、彈藥、被服,后送傷員,幫助機關和醫院搬家,押送俘虜,破路、修路等項工作。從1946年6月到1948年9月濟南解放為止兩年又3個月的時間里,山東各地共出動民工約580余萬人,約合工日為26480余萬個,即每人每次服務期約46天。按照華東局的要求,各地區加強了對支前民工的組織領導。日照縣1948年7月組織的擔架團1700余人,共產黨員占了30%。魯南平邑縣3512名常備民工中,有村干部490名,占民工數的13.9%。各擔架團、民工隊加強了政治工作,激發他們的支前熱情。平邑縣“陳毅擔架隊”,隨軍轉戰數千里,4500人中無一人掉隊,始終保持光榮稱號。莒南縣隨軍擔架隊6000人,經歷孟良崮、南麻、臨朐等重大戰役,榮獲“鋼鐵擔運隊”的稱號,服務期滿時,全隊98%的干部、隊員光榮立功,有700多人加入了共產黨,700多人加入了青年團,培養了大批干部。人民支援了戰爭,戰爭也教育和鍛煉了人民。
當時山東青壯年多上了前線,婦女們在后方也忙著做軍服、做軍鞋、碾米、磨面等為前線服務。她們起早貪黑、爭先恐后地完成任務。靠近前線地區,全勞動力、半勞動力出工的頻率更高。沂水縣榮山區全勞動力、半勞動力共1281人,出工竟達1504人次,就是說一人要出工多次。因而老解放區和臨近前線地區在民工支前方面做出的貢獻更大更多。
三是以大批糧食支援戰爭。大兵團作戰,部隊加民工,糧食供應任務繁重。以濟南戰役為例,華東野戰軍參戰部隊為42.5萬人,民工51,4萬人,每人每天以原糧2.5斤計,每天約需原糧235萬斤,加上馬料28萬斤,每天約需263萬斤。為保證作戰需要,山東省政府調集原糧3億多斤,夠參戰部隊和民工近4個月吃用。在三年解放戰爭期間,山東調出的糧食達8.5億斤之多。
當時運輸條件落后,從渤海、膠東、魯中等地用扁擔挑、小車推、大車拉、毛驢馱等方法,把糧食送到戰區是很不容易的。每輛小車按載300斤計算,濟南戰役每天需用約263萬斤糧食,就需8767輛小車運送,數字相當驚人。而糧食是從解放區群眾那里征集來的。渤海區1947年,征糧6億斤,占全區收成糧食總量的35%,而當年解放區縮小,每戶收成糧食的50%-70%都支援了前線。山東解放區群眾為勝利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對山東人民支援前線的情況,時任第三野戰軍后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劉瑞龍,在《偉大的歷史功績——回憶山東人民對解放戰爭的支援》一文中,概括為三個顯著特點:全力支前,即動用了全部人力、物力、財力;全面支前,即滿足解放軍的一切物質需要;全程支前,即從解放戰爭開始到取得全國勝利。山東人民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迎接新中國誕生做出的重要貢獻永載史冊。
三、多方支持友鄰地區和兄弟部隊
解放戰爭期間,山東是解放軍與國民黨軍較量的主要地區之一,解放區遭到嚴重破壞,兵員、經費、吃飯都很吃緊,但華東局、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領導人,仍以大局為重,發揚革命風格,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要求,盡可能地支持友鄰地區和兄弟部隊,以求共同戰勝困難,去奪取勝利。這里列舉幾個主要事例:
(一)幫助西北野戰軍組建教導旅。1947年,在渤海軍區組成的教導旅(旅長張仲瀚,政治委員曾滌),是以中原突圍出來的原八路軍第359旅的干部為骨干,調集渤海地方武裝和新兵組成的,配備了各種武器,于當年12月離開渤海區,編為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第6師,后進軍新疆,現在屬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二)幫助組建兩廣縱隊。1946年7月,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等部2500余人北撤到山東煙臺,進入山東解放區。華東局和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根據中共中央關于“保存華南骨干,提高干部質量”的指示精神,于當年10月為他們制定了培訓計劃,1400多名排以上干部進入莒南縣大店華東軍政大學學習,班以下的戰士800多名編成東江縱隊教導團進行學習和訓練。1947年8月1日,按照中央指示,以東江縱隊學習畢業的干部、戰士為基礎,補充廣東、廣西籍的解放戰士和渤海入伍的部分戰士,在渤海區濱縣組成兩廣縱隊,轄3個團和教導總隊,共4800余人,曾生任司令員,雷經天任政治委員,歸華東野戰軍建制。他們參加了豫東、濟南、淮海等戰役,華東野戰軍領導對他們倍加關懷。1948年9月濟南戰役中,兩廣縱隊負責打長清,野戰軍首長將野司特務團、野政警衛營配屬給兩廣縱隊,幫助兩廣縱隊取得攻克長清的勝利。華野還安排兩廣縱隊的領導骨干到野戰部隊帶職鍛煉,效果很好。原東江縱隊領導人之一盧偉如,在華野三縱當步兵團副團長,后當炮兵團長,表現很好,成為我軍優秀軍事指揮員,后來擔任過軍委炮兵副司令員、廣州軍區副政委等高級領導職務。
(三)協助豫皖蘇解放區建立政權、發展武裝。1947年冬,華野外線兵團進入豫皖蘇地區后,在消滅反動武裝、摧毀反動政權的同時,抽調3000多名干部,在地方黨委領導下,發動群眾,建立民主政權;還抽調兩個師部、3個整團和4個團的全套干部,作為發展武裝的骨干。中共華野前委指定第6、第8、第3縱隊,分別同新建的第4、第5、第6軍分區建立聯系,幫助組建部隊,供給武器,派得力干部參加相關地委,協助指導軍分區工作。第6縱隊調出第16師政治委員宋文任第4軍分區司令員;第8縱隊調出第24師師部及該師第71團全部、第72團第1營,由副師長王建青率領組建第5軍分區,王建青任司令員,師部組建成軍分區機關;第3縱隊第7師師部調出干部分散到豫皖蘇軍區各軍分區工作,原第7師師長賀健任豫皖蘇軍區獨立旅旅長。這樣,豫皖蘇軍區新建3個軍分區機構迅速健全,骨干力量得到加強,地方武裝迅速發展。這幾個軍分區的基干武裝,由張國華司令員帶出編入第18軍,后進軍西藏。
(四)給在戰爭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劉伯承、鄧小平部隊多方協助。華東部隊領導人對劉、鄧領導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后稱中原野戰軍,再后稱第二野戰軍),非常尊重,在行動上積極支持。1947年華野“七月分兵”,就是為配合劉、鄧部隊南渡黃河而斷然實施的。外線出擊的5個縱隊在魯西南處境艱難,仍積極行動,拖住蔣整編第11師和新5軍等強敵,支援劉、鄧大軍進軍大別山。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陳毅要求華野參加打黃維兵團的部隊將繳獲的重武器全部留給中野,各縱隊自覺執行。1949年8月,華東軍區首長為支援二野進軍大西南,將后備兵團第三師撥歸二野,還將特縱戰斗力最強的炮兵第三團撥給二野,以加強二野的炮兵。
(五)山東成長的部隊在渡江和解放寧滬浙閩的戰役中大顯身手。在渡江作戰中,三野第27軍79師235團——“濟南第一團”第1營3連5班所乘的船,于1949年4月20日晚21時20分在荻港至歸縣之間的夏家湖附近登上南岸,成為百萬雄師的“渡江第一船”。第35軍在北面猛攻江北屏障江浦、浦鎮,隨后在地下黨的配合下占領了國民黨的首都南京城。在追擊戰中,第27、第28軍猛打猛沖,在浙江省吳江縣虹星橋封閉了合圍口,使從南京、鎮江、蕪湖等地的8萬逃敵在郎廣地區盡遭殲滅,其中第33軍殲敵1.4萬余人,第31軍殲敵1.7萬余人。在上海戰役中,第26軍攻占昆山、嘉定、江灣等地,第27軍攻占虹橋、徐家匯、龍華等地,第28軍、第33軍攻占太倉、嘉定、吳淞等地,第31軍攻占浦東、斷敵海上退路等,都有出色的表現。第22軍在第21軍第61師配合下,乘坐帆船,解放了浙江舟山群島。在進軍福建,解放福州、漳州、廈門的作戰中,第28、第31軍打得非常出色,創造了許多奇跡。其中第92師274團1營2連在1949年10月16日成功登陸廈門后,奉命趕往胡里山炮臺堵截逃竄之敵,連長王成斌深知時間就是勝利,尋捷徑直奔胡里山炮臺,在海灘上等待乘船逃跑的國民黨軍官兵和少量家眷,共6400余人都當了俘虜。
(六)從山東老解放區抽調南下的黨政干部成為建設新區的骨干。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山東抽調出數萬名干部,參加江蘇、上海、浙江等地新區的接管,從省到地市、縣、區各級干部都很齊全。杭州剛解放,第7兵團政治委員、后任浙江省委書記的譚啟龍,就帶領由山東抽調的南下干部團1萬多名干部到達杭州,為接管和建設浙江提供了組織保證。這些從老區南下的干部,同解放軍抽調的干部和當地中共地下組織成員結合,為各地革命秩序的建立、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全軍四個榮獲著名英雄團稱號的均出自原山東部隊
在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榮獲榮譽稱號的單位很多,而在全軍最著名的4個英雄團均來自原山東發展起來的部隊。他們是:
(一)“塔山英雄團”。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12師第34團原是山東膠東軍區開赴東北的部隊。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后,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關于首先攻克錦州,就地全殲國民黨軍的指示,以主力猛攻錦州。蔣介石為解錦州之危,在葫蘆島一帶以11個正規師組成“東進兵團”,救援錦州,將主要突擊方向選在塔山。第4縱隊以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在塔山一線布防阻擊,第34團奉命扼守塔山堡等主要陣地。10月10日起,國民黨軍“東進兵團”每天集中3-5個師的兵力,在飛機和軍艦炮火支援下,向塔山輪番攻擊。第34團指戰員憑借臨時構建的土木工事,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同仇敵愾,前仆后繼,與國民黨軍展開反復爭奪。工事被摧毀后又修復;前沿戰壕丟失后再奪回,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子彈、手榴彈打光后,用石頭還擊,直至肉搏。經過6晝夜激戰,第34團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先后擊退國民黨軍數十次集團沖鋒,守住了陣地。此戰,東北野戰軍阻援部隊使“東進兵團”在塔山陣地前沿丟棄6000多具尸體和大批武裝,于15日12時全線潰退。塔山阻擊戰的勝利,對保障攻打錦州部隊的側后安全,奪取錦州,進而奪取遼沈戰役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戰后,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領導機關授予第34團“塔山英雄團”榮譽稱號。
(二)“濟南第一團”。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第25師第73團屬于從山東膠東軍區出來的第二支野戰部隊,在濟南戰役中,在突破濟南外圍防線、外城永固門后,于1948年9月23日晚向內城東南角實施突破。該處內城墻高14米,有多層明碉暗堡永備工事,攻擊正面護城河寬30米。團突擊隊在炮火掩護下越過護城河,連續對內城實施爆破,迅即登城。由于國民黨軍猛烈反擊,登城云梯4次被打斷,登城受挫。該團指戰員百折不撓,反復架設云梯,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終于在24日晨2時突破城垣,擊退守軍多次兇猛反撲,又用700余公斤炸藥將突破口左側城墻炸開6米寬的豁口,使后續部隊得以源源投入縱深,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最后殲滅守軍。戰后,中央軍委授予第73團“濟南第一團”榮譽稱號。
(三)“濟南第二團”。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第37師第109團屬于從山東膠東軍區出來的第三支野戰部隊。濟南戰役中,109團在突破商埠、打進外城的連續作戰后,于9月23日晚對濟南內城的西南門進行攻擊,經連續爆破,通過護城河,排除層層障礙,和4次以上突擊,于24日拂曉登上城頭。但突破口被守軍重新占領。突進去的兩個營與國民黨軍守軍激烈爭奪,人員大部傷亡,只有兩個連依托民房頑強地堅持戰斗。攻城西集團再次組織攻擊,在第109團先入城的兩個連的接應下,后續部隊終于源源突入城內,東西兩路突擊部隊勝利會師,將守軍全部殲滅。戰后,中央軍委授予第109團“濟南第二團”榮譽稱號。
(四)“濰縣團”。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7師第79團,也屬于從山東膠東軍區出來第二支野戰部隊。在濰縣戰役中,79團于1948年4月23日晚向濰縣西城發起攻擊,首先在北城垣打開缺口,第8連的勇士將寫有“把勝利紅旗插在濰縣城上”11個大字的紅旗插上城墻,迎風飄揚。該團5個連隊在團參謀長丁亞的指揮下,在城墻上與國民黨守軍展開激烈爭奪,接連打退守軍10多次反撲,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鐵鍬、洋鎬繼續戰斗,終于將守軍擊潰,堅守住突破口。隨后,他們配合后續部隊攻克濰縣西城,守軍大部被殲,逃入濰縣東城的一部也悉數被殲。戰后,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野戰軍授予第79團“濰縣團”榮譽稱號。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60周年時,作為曾在山東轉戰的老戰士,回顧60年前所親身經歷和眼見耳聞山東軍民為奪取解放戰爭勝利的那些動人的情景,感到欣慰和自豪。我完全相信,具有優良革命傳統和勤勞、樸實、勇敢、剛毅性格的山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建設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征程中,會創造出更大更多的輝煌。
(作者原為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長、少將、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