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組建,首先從華東軍區開始。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鄉宣告成立。這一天成為人民海軍建軍紀念日。海軍的組成,除了從陸軍各部隊調來大批指戰員和國民黨海軍的起義部隊外,“還有一些被人們稱之為‘土海軍’的部隊,這就是在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各地開展海上游擊戰的武裝力量”(見《當代中國海軍》第19頁)。其中,主要是兩支部隊。一支是活動于江蘇沿海屬于新四軍的海防縱隊;一支是1944年11月5日在山東威海劉公島、10日在龍須島起義的汪精衛偽海軍部隊,這支部隊“1944年11月23日被正式命名為八路軍山東膠東軍區海軍支隊”(見《當代中國海軍》第21頁),在山東抗日根據地訓練、鍛煉近一年,經補充擴編,很快成為一支素質高、能戰斗的人民軍隊。其大批骨干調入海軍后,為人民海軍的創建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汪偽劉公島、龍須島海軍的起義
劉公島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黃海之濱的威海灣內,峰嶺起伏,扼渤海咽喉,素有“東隅屏藩”之稱,戰略位置極為重要。1938年12月,漢奸汪精衛公開投敵,1940年3月在南京設立的偽國防部海軍部,下轄華南、華中、華北三個海軍要港司令部。華北要港司令部下轄煙臺、連云港、威海衛三個基地司令部,另有練兵營和幾艘運輸艦和軍艦。威海衛基地司令部,下轄六個派遣隊,五個在劉公島,一個在龍須島。練兵營于1941年成立,在劉公島西疃,負責訓練學兵,營長由華北要港司令部少將參謀長孟鐵樵兼任。練兵營每期名額多則200人,少則100人。日軍為指揮和控制華北偽海軍,在劉公島組成了海軍華北要港司令部輔導部。為保護基地安全,在環島各高峰要點,派駐了五個派遣隊。還成立了中華海員養成所,負責訓練在商船工作的海員。
1944年,山東八路軍膠東軍區部隊于八、九月發起秋季攻勢,收復了大澤山區,解放了文登縣城,迫使榮成偽軍六個中隊670人向我軍投誠,攻克與逼退據點138處,極大地擴大了根據地。在這一大好形勢下,1944年11月5日,劉公島偽海軍由練兵營區隊長兼教官鄭道濟和連成、畢昆山三人經過周密策劃,以第九期練兵為骨干力量,利用星期日偽軍官離島去威海衛游玩之機,攻擊了基地司令部、日軍輔導部及五個派遣隊,殺死留守日軍官,舉行了武裝起義。
劉公島偽海軍練兵營,原系1938年投降日軍駐扎青島的華北偽海軍的基礎部隊“北支那特別炮艦隊”即“華北特別炮艦隊”,1940年10月,南京汪偽政府海軍部將其移交駐劉公島的威海海軍基地司令部。基地練兵營從其前身到起義前,共招收訓練了九期練兵。1938年9月,北支特別炮艦隊在連云港將國民黨軍隊的俘虜和本隊中一些士兵共百余人,作為第1期練兵。第2期練兵是在1939年8月底,由從煙臺、青島等地招募來的失學、失業青年共200余人組成。這批練兵整體文化程度較高,1940年3月底訓練結束后,有20余人被派往上海海軍訓練所專業技術特修班學習。海軍支隊武裝起義的核心人物連城、畢昆山、李仁德等,都是這第2期的成員,都曾去上海接受過專業訓練。由于文化程度高,學習成績好,沒有經過一、二、三等兵,就直接提升為下士,1941年后都留在劉公島練兵營擔任教練班長。在劉公島舉辦的第3、4期,學員也多是在煙臺、威海一帶招收的。從第5期起,練兵營便以“中國海軍學校”名義在平津地區接收學生,并應允在校學習期間一切公費,畢業后分配工作。平津地區學生都經歷了盧溝橋事變,又親眼目睹了日軍占領后市民的悲慘生活,大多具有較高的抗日情緒。在華北淪陷后生計無著的艱難情況下,偶然有此機會,便報名應招。當下了艦船踏上劉公島時,他們才發現受騙上當。入島后訓練嚴格艱苦,伙食極差,并經常遭受日軍和個別偽軍教官毒打。因此大家公然將四面環海的劉公島稱為“水牢”,在劉公島練兵營里出現了宣傳抗日、反抗壓迫、醞釀暴動的活動。
從第2期練兵訓練時起,抗日思想便逐漸以歌曲、流言形式在練兵中流傳。在5期訓練期間,水兵中隊上尉中隊長劉敏勝、中尉副隊長程鑫圓就公開對練兵鼓動宣傳,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國人要有民族氣節。從第9期開始,宣傳抗日已在課堂上公開進行。教官鄭道濟經常利用上課機會大講近代抗敵英雄丁汝昌、鄧世昌、虎門燒煙林則徐的事跡;大講“九·一八”事變、人民的苦難;大講抗日形勢,宣傳反日愛國,激發練兵愛國熱情。并以業余武術班的形式,聯絡了一批練兵,為積聚日后暴動殺敵力量打下基礎。在抗日思想宣傳下,1941年秋,5期練兵李續武逃離劉公島反正,于1942年1月帶領其所在的國民黨部隊登陸,偷襲了基地司令部和練兵營,擊傷日軍值班員,砍傷偽軍士兵二十余人,給基地練兵巨大震動。
1944年夏天,威海大旱,莊稼枯萎。基地中將司令鮑一民為籠絡人心,于7月3日在劉公島龍王廟舉行求雨儀式,事后在廟前戲樓演戲,全體9期練兵在烈日暴曬下坐在露天觀看演出,全身汗透。由于散發出陣陣臭味,偽軍官及其家屬沒有同情反而破口大罵。練兵們強壓怒火,用集體起哄大聲亂嚷的方式,使演出草草結束。在這次祈雨過程中練兵們遭到無理辱罵,個個義憤填膺。這件事成了鄭道濟等人發動起義的導火索,認為暴動起義時機成熟。
鄭道濟,原名鄭欽業,山東煙臺市西沙旺村人。1907年至1924年在煙市做學徒工。1925年至1929年先后考入東北葫蘆島海軍學校、青島嶗山海軍士官班學習。從1929年起,基本上都在海軍工作,歷任威海海軍教導隊上士班長、準尉副中隊長。1939年至1941年任山東保安獨立第7旅副團長。1942年進入偽海軍威海衛基地練兵營,任少尉水兵區隊長和教官。他有文化素養,歷史知識面寬,有強烈的愛國心。
連城,1914年生,山東榮成人。青年時代在煙臺、大連等地做工謀生。1939年8月在煙臺考入北支特別炮艦隊的訓練隊,系第2期練兵。之后到上海海軍訓練所專業技術訓練班,學習了各種專業技術。到劉公島后任基地練兵營教練班班長。
畢昆山,1923年生,山東煙臺市人。少時家貧,父親早亡,初小畢業后即失學在家。十四歲在煙臺當小伙計,十六歲當送報工人。1939年8月考入北支持別炮艦隊訓練隊,同連城為第2期練兵,也去上海接受過專業訓練。到劉公島后任練兵營教練班班長。
他們幾人,是劉公島偽海軍武裝起義的直接動員、策劃、組織、指揮者,為抗日根據地第一支海軍支隊的成立、創建,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1944年7月4日,即練兵營練兵發生求雨起哄之后的第二天,連城找鄭道濟議論求雨事件,表示極為氣憤,并試探性地提出打算把隊伍拉出島的想法。鄭道濟認同他的想法,還認為率眾起義必須要計劃周密,準備充分。他提議二人分頭聯絡志同道合的人。7月5日,連城找到練兵班長畢昆山談了想法,當即得到畢昆山堅決支持。7月6日晚,鄭道濟、連城、畢昆山在劉公島西村的小碼頭上,密商舉行武裝暴動、殺敵起義。并仿效三國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組成“三義團”作為起義領導核心。連城、畢昆山推舉鄭道濟作為主要領導人。“三義團”成員各自到基地隊和各派遣隊聯絡過去幾期結業的練兵,到9月起義骨干又發展了六個人。經研究決定,以鄭道濟、連城、畢昆山、李仁德、劉國璋、王文翰、崔大偉七人為領導骨干,鄭、連、畢仍為核心領導成員。鄭道濟還利用舉辦業余武術班為掩護,挑選了一批敢打敢拼的練兵,作為骨干力量加以培訓,暴動計劃預想逐步在士兵中傳開。為爭取更多骨干力量,連城、畢昆山于10月29日星期天,以第2期練兵身份邀請2期老兵聚餐,以談心形式,強調要同舟共濟,互相幫助,大家一致贊同。由此,又聯絡了一批老兵起義骨干。
11月3日,是日本裕仁天皇生日,日本官兵全部集中在輔導部內會餐、狂歡。鄭道濟認為這是起義好機會,乃緊急通知領導骨干集鄭家協商。經討論,大家認為時間倉促,準備不足,采納連城提議,推遲兩天,定在11月5日武裝起義。
11月5日是星期日,島內日軍尉官、士官十三人,偽海軍基地司令李玉琨、副司令王景和及校尉級軍官十多人均乘艦離島,島內只有個別日偽軍值班留守。鄭道濟暗地通知第9期練兵近100余人在放假離營后馬上返回,下午13點半,在練兵營第二兵舍內集合,正式宣布起義,鼓勵大家團結一致,殺出劉公島,參加抗日隊伍。
起義指揮所設在練兵營,鄭道濟任總指揮,把參加暴動的隊伍編為三個突擊隊,分頭行動,攻擊西炮臺派遣隊、偽基地司令部、日軍輔導部等日偽各要點。接著,分赴島上其它四個派遣隊和“回春”號運輸艦,發動士兵起義。不到兩小時,劉公島上的所有日偽機關及五個派遣隊全部解決。
17點30分剛過,由威海返回,裝載著出游日偽軍官及家屬的“勝利”號交通艇靠上棧橋。裝扮成給“勝利”號帶纜的突擊隊成員崔大偉、劉秉義等十幾人,有的跟在日偽軍官身后裝著“護送”。連城帶領李恩芝及40多名戰士埋伏在棧橋臨時安排的拉水汽車附近,用兩挺機槍對準碼頭。當下船向碼頭行進的日偽軍官快到碼頭出口時,他們突然舉槍射擊。跟在軍官后面及埋伏在水下的起義士兵也紛紛沖了出來,跟武裝整齊的日偽軍官展開白刃戰,上岸的日偽軍官被盡數擊斃。
劉公島武裝起義,共擊斃日軍17名,偽軍官兵40余人,繳獲艦船4艘,軍用舢板2條,火炮2門,機關槍4挺,步槍600多支,手槍30多支。起義部隊無一傷亡。鄭道濟把起義部隊編為8個行動隊,包括部隊、家屬、海員在內,共計600余人,分乘“同春”、“東海”等艦船,駛離劉公島,于11月6日拂曉在威海西約四十華里的雙島港西海岸登陸。
在劉公島偽海軍武裝起義影響下,數日后駐守龍須島的偽海軍在中共地下黨幫助下,隊長叢樹生率部起義。
龍須島屬榮成縣,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同劉公島隔海相對,為海防要地。1944年華北要港司令部向這里派出派遣隊,叢樹生任中尉隊長,時年36歲。其妻經常回老家文登探親,參加過婦救會,對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的情況有些了解,經常向其介紹根據地情況,規勸其脫離偽海軍,參加抗日武裝,這對叢樹生思想轉變產生了積極影響。
1944年秋,八路軍膠東軍區東海部隊發動秋季攻勢,收復文登、榮成縣城,從三面包圍了龍須島。中共地下黨組織積極聯絡龍須島偽軍中的熟人進行活動。派遣隊少尉隊副李傳璽是榮成縣人,經與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張杰、程建貴結識、聯系,得知根據地的實情,思想傾向革命,經常向叢樹生談論文(登)、榮(威)、威(海)邊區情況,并介紹張杰結識叢樹生。劉公島起義后,1944年11月10日上午,李傳璽、張杰約叢樹生在飯館見面,向他介紹了偽海軍起義的情況,希望他殺敵反正。叢樹生表示愿意參加八路軍,決意當日即乘日軍輔導員大龍中士回劉公島開會尚未返回之機起義。返回隊部后,叢樹生立即召開班長會,動員士兵集結待命。同時聯系張杰,請派榮成獨立營一個排,開到龍須島東山,作好接應準備。晚9時許,叢樹生率領67人起義,拉出墻外與獨立營接上頭。獨立營史文德、朱大正等進到日軍住屋,將已睡覺的兩名日軍綑綁、俘獲。起義部隊在榮成稍事休整后,很快與劉公島起義部隊匯合。
至此,汪偽華北要港司令部所屬偽海軍全部起義。
劉公島起義部分官兵參加膠東軍區海軍支隊成立大會
二、山東膠東軍區海軍支隊的組建
劉公島起義部隊登陸后,準備向牟平行進,尋找投奔國民黨軍隊。這時,八路軍膠東軍區東海軍分區已獲得偽海軍起義的消息,當即派出文西獨立營,于7日拂曉前占據了通往牟平的必經之路雙林前村附近的高地。起義部隊發現高地上有八路軍活動,并截獲八路軍的偵察員。鄭道濟親自同他們談話,說明出島抗日之意,并將偵察員放回。八路軍方面連來兩信,希望鄭道濟派代表上山談判。經連城、畢昆山勸說,鄭道濟放棄尋找國民黨軍的想法,同意參加八路軍。即派崔大偉、連城前去談判。在“不繳械投降”、“不拆散改編”、“妥善安置家屬”三個條件得到完全贊同后,鄭道濟召集干部骨干會議,毅然宣布參加八路軍。
汪偽海軍起義的愛國壯舉,其規模之大,在偽海軍中尚屬首次,它極大地打擊了日軍氣焰,振奮了人心。正如延安《解放日報》1944年12月3日在《半月敵后戰況概述》中所指:“此舉值得大書一筆”。
中共山東分局與山東軍區對劉公島起義極為重視。11月12日,山東分局書記、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華等,發電報告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膠東威海衛劉公島之偽海軍炮艦隊……六百余人(內家屬二百余),長短槍六百余支、機槍五艇、鋼炮三門……實行抗日反正,并殺死日寇十七名,在其教官鄭道濟率領下,于魚日(即6日)在雙島(牟平)登陸,已與我取得聯系,并在談判中”。13日,羅榮桓等就如何對待起義部隊,向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林浩、副司令員吳克華作了如下指示:“一、劉公島偽軍反正是抗戰后的創舉,要熱烈歡迎該部殺敵起義,爭取該部編入八路軍序列,將其部隊開赴根據地,補充物資;二、向起義部隊派得力軍政干部,加強抗日教育和文化生活,逐漸改造鞏固其部隊,要團結其官兵,擴大我黨我軍的影響,肅清‘曲線救國’的反動理論,牢固樹立依靠我黨領導抗戰的信念。工作要謹慎,要講究方法;三、要保留海軍人材,對將來我軍建設海軍有重要意義,要教育他們為建設新海軍著想;四、對其家屬一律給予妥善安置,待遇從優;五、適時開辦軍官訓練班,發現與鼓勵抗戰進步分子,要團結他們;六、利用各種形式開展政治攻勢,擴大反正影響,繼續爭取瓦解偽海軍工作。”
1944年11月中旬、山東軍區授予海軍起義部隊番號。11月22日,膠東軍區東海軍分區在文登縣西鋪集召開海軍支隊命名大會,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等首長參加。東海軍分區司令員劉涌代表膠東軍區領導許世友、林浩、吳克華等領導同志,宣布起義部隊命名為“山東膠東軍區海防支隊”。任命鄭道濟為上校支隊長,膠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歐陽文兼任支隊政治委員,軍區司令部警衛營營長王子衡任副支隊長。原劉公島基地年已五旬隨軍起義的老軍官魏毅甫任參謀處主任。起義的核心骨干分子連城、畢昆山、李仁德分任1、2、3中隊上尉中隊長。原劉公島練兵營第9期以前的老練兵和其他老兵編為第1中隊,第9期練兵編為第2中隊,商船海員編為第3中隊。11月末,海軍支隊奉命離開東海軍分區,向膠東軍區機關靠攏。部隊在風雪中徒步行軍240多里,于12月初到達距膠東軍區機關駐地只有八里路的牙前縣大石疃村。不久,龍須島起義部隊到達,編為第4中隊,叢樹生任上尉中隊長。兩支起義部隊會合后,海防支隊改稱海軍支隊。關于部隊番號,開始膠東軍區代表與鄭道濟接洽時,曾設想編為邊防支隊,因鄭堅持必須保留“海”字,乃稱海防支隊,并上報山東軍區。后來,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明確指示,這支部隊對未來我海軍建設有重要意義,要教育他們時刻為建設新海軍著想。是年12月,在許世友、林浩、吳克華下達的畢昆山委任狀中,即改稱海軍支隊。
為加強領導充實力量,配好政工干部,適應將來作戰需要,膠東區黨委和膠東軍區從軍區機關、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三支校抽調素質高、資歷深、工作經驗豐富的軍政干部,建立與充實支隊機關;抽調在主力部隊任職三年以上的連隊政治指導員,任中隊政治委員。原膠東軍區政治部總支書記李偉調任支隊政治處主任,原抗大一分校三支校的副指導員、組織干事宿燦、保衛干事馮飛、政治教員徐誠之,分任海軍支隊政治處組織干事、特派員、俱樂部主任。原軍區司令部作戰參謀陳利鋒、偵察參謀劉蘭永分任支隊司令部作戰、偵察參謀。原軍區機關管理員李象觀任支隊后勤處處長。原東北軍黨的地下聯絡員,曾任連長、偵察股長的13團指導員羅江,14團指導員劉金凱,16團指導員王日軒,13團連指導員、膠東軍區報社記者曲波,分任支隊1、2、3、4中隊政治委員。膠東軍區還將特務營第2連編為海軍支隊警衛中隊。并從軍區主力團中抽調百名有戰斗經驗的黨員班長、老戰士,分配到各中隊任副班長、戰士。膠東區黨委還從地方中學中抽調政治進步、學習成績好且多為共產黨員的學生分到各班任戰士。我就是在這時調入海軍支隊的。
海軍支隊于1944年12月初完成組建。1945年春節前夕,進駐牙前縣大留村,轉入軍政訓練。進行了“三民主義”和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宣傳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召開了“憶苦思甜”大會,參觀了抗日軍政大學三支校駐地,使起義部隊深入了解八路軍。調入的干部、戰士,事事帶頭起模范作用,同起義兵結成對子,談心聊天,做思想工作。4月上旬,支隊全體指戰員響應軍區開荒生產號召,肩槍荷鎬,開赴乳山縣石港村開荒。之后,又經歷5月反“掃蕩”,6月“保衛麥收”,7、8月“夏季大練兵”,部隊軍政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日偽軍拒絕向我軍投降,根據蔣介石命令,紛紛向鐵路沿線及大城市集中,等待向國民黨軍繳械。根據八路軍總部和山東軍區的命令,膠東軍區部隊作為山東解放軍第三路軍,向膠濟路東段沿線、膠東半島沿海各日偽據點發起進攻,并準備圍攻青島。海軍支隊編入第三路軍,于8月中旬急行軍向青島方向挺進。8月25日晚,攻打即墨城戰斗打響。海軍支隊作為第二梯隊,在主攻部隊攻破城墻向縱深發展時,于26日凌晨突入城內,參加巷戰,捕捉俘虜,搜查散兵。這是海軍支隊首次作戰,實戰證明它已具有一定的戰斗力。
攻打即墨城戰斗結束后,海軍支隊轉移至靈山一帶整訓待命。在這里,支隊派出部隊在附近地區剿匪,協助地方黨組織建立政權,組織群眾團體,開辟了靈山地區大片根據地。還補充了由地方部隊升級的500名新兵,支隊由原來的四個中隊一個警衛連擴編為兩個大隊和一個警衛連,各大隊下轄三個中隊,人數千余。鄭道濟仍任支隊長,王子衡另有任用,膠東軍區第五支隊團參謀長田松接任副支隊長,李偉任副政治委員。
三、挺進東北剿匪,入關警衛中央
抗戰勝利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向南防御,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發出關于山東要以全部力量完成控制東北任務的指示。羅榮桓指揮山東主力部隊分批經海陸兩路開赴東北。就在此時,膠東軍區海軍支隊奉命開赴東北。
1945年10月24日,海軍支隊抵達黃縣龍口鎮,次日下午登上十條帆船,于27日晨在遼寧莊河耷拉腰子地區海口登陸,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三縱隊第二支隊。11月7日離開莊河,經寬甸、桓仁、通化和吉林市,徒步行軍,于11月26日至吉林二臺子一帶。沿途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工人、學生、青年紛紛報名參軍,部隊發展到兩千多人。
這時,國民黨為搶占東北,在長春設立東北行營。手中并無任何實際兵力的行營主任熊式輝,下令收編委任偽滿官吏、憲兵特務、軍警慣匪和地主土豪為國民黨地下“先遣軍”,以控制東北。這些人搖身一變,掛起國民黨縣黨部、縣政府的牌子,成立維持會,治安隊、自衛隊,東北廣大地區仍被敵偽殘余土匪盤踞。由海軍支隊改編的3縱2支隊挺進北滿后,必須持續剿匪,邊走邊打,才能站住腳根。
舒蘭、榆樹、五常三縣城位于吉林、哈爾濱之間,是我軍北上北滿的必經之地。三縣偽滿縣長均接受了長春東北行營的委任,共同組織了治安隊,實行三縣聯防。江北重鎮烏拉街及其附近的朝陽鎮、白旗屯是其外圍據點。2支隊到達后,田松副支隊長曾動員兩位老鄉向該敵發出勸降信,但遭拒絕。他們將沿江民船拖到江北岸邊,以防我軍渡江。支隊決定發起戰斗,攻占烏拉街,迅速渡江。擔任主攻任務的2支隊第2大隊,經兩天緊張準備,從遠處找到兩只民船,于11月28日凌晨,主攻連隊冒著彈雨,一舉攻占灘頭陣地,直插街心,展開巷戰,全殲守敵300余人,大部隊全部過江。2支隊在11月28日一天之內,馳騁80余華里,連續打了烏拉街、溪浪河、白旗屯三個勝仗,震驚了舒蘭、五常、榆樹守敵。他們留下少許兵力固守三城,大部逃向城鎮四周有土圍墻和壕溝的原舒蘭縣舊城朝陽鎮,共計約2000余人憑堅據守,由偽滿舒蘭縣長周士璋坐鎮,警察署長蔣倉指揮。在周士璋拒降后,我2支隊全部和我吉林獨立支隊范德林團一部配合,于12月15日向朝陽鎮發起總攻,解放朝陽,殲敵千余。接著緊追東逃殘敵,于16日上午9時,又解放了舒蘭縣城。休整之后繼續北上,12月28日拂曉,我2支隊2大隊和1大隊2中隊隱蔽接近榆樹縣城圍城,先用小炮擊南門,擊斃敵中隊長王興元等人,匪軍大亂,我軍乘機越過圍墻,打進城里,守敵倉惶逃路,榆樹縣城解放。2支隊繼續北上,向五常方向前進。1月3日傍晚,我軍逼近五常縣城,突然發起攻擊,守敵700余人,棄城東逃,我無一傷亡,解放五常縣城。至此,舒蘭、榆樹、五常三縣城全部解放。
舒蘭、五常解放后,2支隊政治部召開了地方“士紳名流”座談會,經各界代表選舉,支隊政治部宣傳干事鮮志一、宣傳科科長徐誠之分任舒蘭、五常縣縣長。他們經過組織縣區各級政府和縣大隊等地方武裝,肅清殘匪,開倉救濟貧民,創建了根據地。舒蘭、五常成為2支隊的后方基地。
部隊攻占五常后,2支隊新兵驟增,總數超過3000人。1946年1月,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上級指示,2支隊將下屬兩個大隊擴編為兩個團,警衛中隊擴編為警衛營。整編后,部隊于1946年1月15日離開五常,經17天長途行軍,于2月2日到達牡丹江西海林地區。
牡丹江市是北滿重鎮,曾是偽滿東部五總署所在地。抗戰勝利后,中共中央委員李大章、抗日聯軍干部李荊璞和山東干部劉賢權等先后來到這里,成立了省委、軍區,組建了4團、14團等地方部隊,初步形成牡丹江根據地。這時,我方力量尚單薄,匪軍甚猖獗。原為偽滿官吏、后被國民黨東北行營委任為地下先遣軍司令的“座山雕”張樂山、鄭云峰和馬喜山、謝文東、“許大馬棒”許福軍,分別在北、南、東、西四周盤踞,包圍著牡丹江,為非作歹。第2支隊到達后,即按統一部署,組成三路剿匪部隊,從南、北、東三面進行剿匪作戰。
首先在南線,發起討伐鄭云峰、馬喜山戰役。從2月15日至3月4日,歷時17天,1團主力和2團一部經過大小戰斗21次,攻下南線匪巢鹿道、春陽、鏡泊湖鎮,俘敵匪首國民黨綏濱圖佳先遣軍少將司令鄭云峰以下匪軍600余名,解放居民點23個,群眾500余人。在鹿道戰斗中,1團1連副連長周天林,冒著彈雨,抱著炸藥包,炸毀匪首山頂住宅“紅房子”,使突擊隊沖進住宅活捉了匪首,榮立大功。
北線剿匪戰役于3月中旬開始。3月16日,2團首戰草甸子,解放五林。繼又偷襲山村吉林屯。孤膽英雄楊子榮獨身進入敵營,在村民配合下,向匪宣傳勸降,不費一槍一彈,俘敵全部。經兩個多月戰斗,消滅土匪千余,解放了林口、海林及牡丹江市北郊100多平方公里的近百個村莊,穩定了牡丹江北部局勢。
西線,1946年5月13日,楊子榮所在的2團7連,深入尚志縣境內的亞布力地區,偵察匪軍“許大馬棒”殘余兵力,并一舉消滅。
5月上旬,進行了東路剿匪戰役。第2支隊2團大部、1團3營(欠8連)和兄弟部隊一部,在坦克、戰車配合下,進擊牡丹江東部東寧、穆棱、謝文東部土匪。消滅擊潰土匪2000余人,解放了穆棱、綏陽、綏芬河、東寧等大片地區。
經過連續三個月剿匪作戰,2支隊在第14、第15團兄弟部隊配合下,共斃、傷土匪5000余人,一度為匪四面包圍、動蕩不安的牡丹江市局勢趨于穩定。
時隔不久,在國民黨策動下,殘匪死灰復燃。1946年5月15日,駐牡丹江市的省政府和軍區駐地、干部學校,被匪軍圍擊。警衛部隊頑強抵抗將敵人擊退。之后,2支隊再次發起剿匪戰役。6月底,在下城子、綏陽,消滅匪徒三千余,活捉匪旅長刁永祥。7月下旬和10月,兩次配合佳木斯軍區部隊圍剿謝文東殘匪。匪首謝文東被合江軍區部隊活俘、處決。在大股匪徒被基本消滅后,2支隊2團偵察排長楊子榮,還奉命帶領孫大德、魏成友等5名偵察員,智入匪巢,活捉匪首“座山雕”張樂山,有力地打擊了小股匪徒的勢力。
在剿匪的同時,2支隊還組織土改工作團,深入農村發動群眾,建立縣區武裝,成立農會,將匪首土地分給農民,開辟和擴大了根據地。至1946年底,牡丹江地區土匪肅清,各地人民政府相繼成立,牡丹江成了東北民主聯軍的后方基地。
1946年5月下旬,第2支隊機關移駐牡丹江市,并入牡丹江軍分區。部隊編為獨立第1、第2團。1946年7月,支隊開始整頓軍紀,做了大量維持地方治安工作。召開群眾大會公開審判匪首,派出工作隊動員參軍,部隊又有了新的發展。1947年2月,獨立第1團奉命開赴前方,編入第1縱隊(后為38軍)第1師。1947年7月,獨立2團奉命與1縱1師合編,三個營分別編入1師三個團。送走老兵返回寧安的原獨立第1團排以上干部,立即投入土改斗爭,同時發動群眾參軍,組建新部隊。不到三個月,新的獨立第1、第2團先后組建起來,并立即投入軍政訓練與掃清殘匪的斗爭。
1947年7月,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牡丹江軍分區與合江軍區東安軍分區合并,改稱牡丹江軍區。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1948年2月,牡丹江軍區奉命將牡丹江新獨立第1團與合江、東安各一個團組成獨立第8師,開赴前線,參加圍困長春作戰。
長春解放后,獨立第8師改稱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第160師,進軍關內,參加平津戰役。
北平解放后,160師移住黃村、南苑機場休整待命。1949年3月,奉命進駐北平,擔負警衛中央機關的任務。1團進駐海淀,2團進駐北平市東四府學胡同,3團進駐清河,師部駐頤和園周邊居民區。4月,部隊由第10縱隊第160師改稱華北軍區第207師。1949年8月,改稱中央縱隊第1師。部隊分布各處,從西山毛澤東居留處到中南海,從天安門到大街小巷,所有中央機關駐地,均由第1師和原中央警衛團改稱的中央縱隊第2師擔任警衛。師警衛營調入中南海,隸屬中央辦公廳,警衛中央首長。夏季,部隊集中城內,清除中南海廢物垃圾污土,改善了中南海環境。1949年10月1日,師的第三團參加了國慶閱兵團隊。1950年11月3日,中央縱隊第1師改稱公安軍第1師,赴朝執行任務,回國后編入旅大警備區至今。
解放前夕,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海軍。1949年6月起,遵照中央指示,原八路軍山東膠東軍區海軍支隊中劉公島、龍須島偽海軍起義人員約170人,作為海軍建設的骨干,先后分批調入海軍。這些曾受過海軍正規訓練,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考驗鍛煉的營連級領導干部進入海軍后,分別擔任了艇長、艦長等重要職務,為人民海軍的建設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綜觀海軍支隊的成立與發展全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這是我軍一支極其特殊的部隊。他既是海軍,又是陸軍;既是戰斗隊,又是工作隊;既是地方獨立團隊,又曾是東北、華北的野戰軍;既是普通的部隊,又是警衛中央機關的中央縱隊;成立之初就擁有眾多的青年學生和技術骨干,可謂是一所沒有命名的干部學校。堪稱“軍中奇葩”。
(作者系國防大學教員,正師職離休干部,曾在八路軍山東膠東軍區海軍支隊任職。撰寫此文時,原海軍支隊老同志劉路明、徐誠之、劉金凱、張浚濤、王學儉等提供了許多重要資料與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