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_黄色免费在线观看网址_亚洲免费在线看_亚洲成人一区在线观看_黄色四虎_亚洲爽爽

手機APP微博二維碼

論八路軍山東縱隊的歷史貢獻

2015-05-28 14:56:00來源: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作者:丁龍嘉 牛之營

  八路軍山東縱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土生土長的人民抗日軍隊。其前身,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中共山東省委按照中央的指示和北方局的號召,在山東組織的十多起抗日起義部隊。這些部隊,于1938年6月統一了番號,12月組建了八路軍山東縱隊,從而實現了由分散各地的起義部隊成為戰略上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1939年以后,山東縱隊與入魯的八路軍主力部隊一一五師并肩作戰,共同開創了山東抗戰的新局面。同時,通過五期整軍運動,加強了自身的正規化建設,成為堅持敵后山東抗戰的強大的主力部隊。1942年8月,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廣泛開展分散性、地方性、群眾性游擊戰。到1943年3月,山東軍區與一一五師合并,組成了新的山東軍區。八路軍山東縱隊誕生于民族危亡之時,成長于抗日烽火之中,走過了五年的光輝戰斗歷程,為堅持山東抗戰,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輝煌的業績。

  (一)在八路軍主力部隊尚未到達時,組建了在戰略上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

  中共山東省委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創建了堅持敵后山東抗戰的一批骨干武裝力量全國抗戰爆發后,以黎玉為書記的中共山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在敵后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的指示,以及北方局關于“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的號召,制定了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計劃,“決定按東西南北中將山東劃為十余個區”,分別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建立十個軍或支隊”。(《黎玉回憶錄》(中共黨史出版社),144頁。)同時,派北方局調來的干部、延安來的紅軍干部和剛從獄中釋放出來的共產黨員,到各地參與抗日武裝起義的組織領導工作。

  省委確定起義的時機是,要在日軍入侵立足未穩、國民黨軍隊潰逃之機,舉行抗日武裝起義。自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6月,省委領導各地黨組織先后發動了十幾起抗日武裝起義,抗日烽火迅速燃遍齊魯大地。

  早在1937年7月15日,中共津南工委在津南和魯北的冀魯邊區成立了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不久新成立的魯北工委加強了對這支隊伍的領導。同年10月下旬,中共魯西北黨組織在與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范筑先合作抗戰時,建立了直接領導的抗日游擊第一大隊。后來這支隊伍擴編為山東省第六區游擊隊第十支隊。在魯中,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在泰安直接領導了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魯東南各縣組建的抗日武裝陸續編入第四支隊。同一天,山東省委派干部在泰安、肥城交界地區舉行了泰(山)西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在長山縣(今屬山東鄒平縣),1937年12月26日,山東省委派去的干部和當地愛國人士發動了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在魯東,1937年12月29日至1938年2月14日,先后舉行了壽光縣委領導的牛頭鎮起義,成立了魯東游擊隊第八支隊;魯東工委領導的濰(縣)北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八路軍魯東游擊隊第七支隊;魯東工委和昌邑縣委領導的昌(邑)北起義,三支起義隊伍統一由八路軍魯東游擊指揮部領導。在膠東,1937年12月24日和1938年1月16日,中共膠東特委先后領導舉行了文登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和威海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同時掖縣縣委建立了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在各地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后不久,蘇魯豫皖邊區特委領導了魯南和湖西兩地的抗日武裝起義。1938年5月21日,在魯南成立了第五戰區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同年6月11日,在湖西成立了第五戰區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

  在日軍大舉入侵、國民黨軍隊和政府倉皇逃跑的危急情況下,在八路軍主力部隊尚未展開到山東時,中共山東省委領導黨員和愛國志士勇赴國難,成功地發動了十幾起抗日武裝起義,建立了十幾支抗日武裝。這些抗日武裝隊伍,成為后來建立以山東省為范圍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基礎武裝力量。

  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統一抗日武裝起義部隊番號,進行組織整頓

  1938年5月,受中共中央派遣,郭洪濤率一批干部從延安來山東,組成新的山東省委,郭洪濤任書記。不久山東省委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郭洪濤到山東后,發現各地建立的抗日武裝起義部隊存在著稱謂不統一,建制不一樣等雜亂現象,認為不利于部隊的統一指揮和協同作戰,也不利于與友軍的友好相處。邊區省委及時將這一情況報告了中央。毛澤東、劉少奇根據報告電示郭洪濤:山東的基干武裝應組成支隊,恢復使用八路軍游擊支隊的番號。邊區省委按照這一指示,從1938年6月起,對山東各地抗日武裝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除冀魯邊和魯西北兩個地區的部隊外,其余的先后整編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共五個支隊,另有兩個義勇總隊和一個自衛團,共3萬余人。

  邊區省委在對各地抗日武裝起義部隊進行整編的同時,還對部隊進行了思想和組織紀律整頓。因為各起義部隊的人員都是來自農村的知識分子和農民,所以整頓尤為必要。在思想整頓方面,主要是進行以抗戰為中心的思想教育。在組織整頓方面,主要是按照紅軍的建軍傳統,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提出把各支隊建設成為黨軍,逐漸培養為主力部隊。邊區省委將中央派來的一批紅軍干部分配到各支隊擔任領導工作,調整配備了各級領導骨干,建立和加強了部隊中各級黨的組織。在紀律整頓方面,主要是嚴肅部隊紀律,清除混入部隊中的壞分子,使部隊更加純潔和鞏固。這次整編,對各地抗日武裝起義部隊走向正規化是一個奠基之舉。

  建立八路軍山東縱隊,形成戰略上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

  八路軍山東縱隊,是根據中央決定,于1938年12月27日在沂水縣王莊正式宣告成立的。紅軍將領張經武任指揮,黎玉任政委,王彬任參謀長,江華任政治部主任。

    八路軍山東縱隊的成立,是抗戰形勢發展的需要

 

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委員黎玉

  山東各地抗日武裝起義部隊于1938年6月統一番號后,隨著抗戰形勢的迅速發展,仍不能適應抗日斗爭的需要。各支部隊在各自的活動地區內分別建立起若干塊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在戰略上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力量分散,十分不利于部隊的壯大和根據地的發展。在山東組建一支統一編制、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已經提上了日程。

  實際上,中央在1938年下半年為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也做了干部和組織方面的準備。繼派郭洪濤率一批干部到山東后,又抽派張經武、江華、吳克華、胡奇才、徐斌洲、吳仲廉(女)等一批紅軍干部和長期在白區工作過的黨員干部以及抗大、陜北公學畢業的學員共160余人到山東工作。這批干部于11月到達山東省沂水縣岸堤鎮(今屬沂南縣)邊區省委駐地。12月上旬,中共中央指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改為山東分局,郭洪濤、張經武、黎玉任委員,郭洪濤任書記。大批干部的到來,山東分局的成立,使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的條件成熟了。

  八路軍山東縱隊所屬部隊為10個支隊又3個團,共25個團,2.45萬人,另有所屬地方武裝1萬余人。其中,原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第九支隊,活動于安(丘)莒(縣)邊地區,1938年11月成立。)、第十二(第十二支隊,活動于臨(沂)費(縣)邊地區,1938年11月成立。)支隊,分別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第十二支隊;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十三支隊;活動于蘇皖地區的青年抗日救國義勇隊組建為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游擊支隊;活動于魯南抱犢崮山區的山東第三區保安司令部直轄第四團(即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隸屬八路軍山東縱隊,仍用原番號;活動于臨(沂)郯(城)邊區的八路軍臨郯獨立團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臨郯獨立團;新組建了山東縱隊特務團。

  八路軍山東縱隊的成立,使分散各地的抗日武裝起義部隊,成為在戰略上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這在共產黨領導的山東抗日武裝力量的建設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二)與八路軍一一五師并肩作戰,開創山東抗戰新局面,并在嚴酷的形勢下堅持山東抗戰,率先揭開了局部反攻的序幕

  八路軍一一五師入魯,山東縱隊密切配合,兩支部隊并肩作戰,開創新局面

山東抗戰形勢的發展,進一步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關注。在1938年9至11月召開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派兵去山東”,中央軍委遂決定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挺進山東。1939年3月上旬,一一五師師部和六八六團在陳光、羅榮桓率領下,以東進支隊名義進入魯西。在此前后,一一五師六八五團進入(微山)湖西,六八七團、六八八團各一部進入魯西南。八路軍主力部隊進入山東,大大增強了山東的抗戰力量。年輕的山東縱隊與剛剛取得平型關大捷、能征善戰的一一五師并肩作戰,協力打擊日本侵略者。

 

  一一五師入魯后,作為骨干力量,以提高山東縱隊正規化水平和作戰能力為己任,注重與山東縱隊在軍事上的配合。山東縱隊也主動積極地配合老大哥作戰,以在戰斗中鍛煉部隊,學習主力部隊的作戰經驗。山東縱隊挺進支隊、第六支隊、蘇魯支隊和隴海南進支隊,分別在湖西、泰西等地,多次配合第一一五師作戰。1939年3至5月,一一五師主力部隊在泰西地區頻頻打擊日偽軍,取得一連串勝利,第六支隊密切配合,向東平、汶上、寧陽地區進擊,將日偽軍沿大汶河建立的據點全部摧毀。5月11日,5000余日軍將一一五師主力部隊與第六支隊第二團、冀魯邊第七團等部包圍于肥城縣陸房一帶的陜小地區。雙方血戰竟日,日軍傷亡1200余人,八路軍趁夜勝利突出重圍。陸房戰斗的勝利,震動了全國,也打開了泰西地區的抗戰局面。1939年底,一一五師主力進入魯南后,山東縱隊第一旅第一團(后為第三團)及蘇魯支隊、隴海南進支隊等部,配合一一五師建立了以抱犢崮為中心的魯南抗日根據地。魯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吸引、牽制了大量日偽軍,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山東縱隊擴大魯中抗日根據地的斗爭。1940年2月,一一五師又率蘇魯支隊打擊盤踞在費(縣)北白彥鎮的漢奸孫鶴齡部,進一步擴大了魯南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國民黨頑固派秦啟榮、吳化文等部調集1萬余人,向新泰縣以東地區進犯,妄圖切斷泰山區與沂蒙山區兩抗日根據地的聯系。山東縱隊集中第一、第四支隊奮起反擊,當時正在津浦鐵路東活動的一一五師第六八六團一部積極配合,取得了反頑作戰的勝利。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山東縱隊和一一五師主力部隊,相互配合,積極作戰,使山東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到1940年6月,八路軍山東縱隊在魯中、魯東南、清河、膠東、蘇皖邊等廣大地區,廣泛地開展游擊戰,開辟了新的地區,根據地進一步擴大。一一五師主力部隊進入魯南后,在地方黨組織和地方武裝配合下,建立了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一一五師第六八六團一部在魯西平原上,與地方黨組織和抗日武裝建立了魯西抗日根據地。一一五師第六八五團在湖西,與當地黨組織和抗日武裝開辟了湖西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山東縱隊進行五期整軍,加強正規化建設

  艱巨的抗戰使命,要求山東縱隊這支土生土長的年輕的八路軍部隊,必須大力加強正規化建設,迅速成長為一支正規的主力部隊。山東縱隊成立以后,于1939年2月至1942年2月,按照八路軍總部的要求,先后進行了五期整軍運動,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了自身的正規化建設。

  第一期整軍在1939年2月至5月進行。通過組織整編,山東縱隊大部分支隊取消了團的建制,把原來的團整編為基干營(即人員充實、武裝齊全的大營),所屬部隊除挺進支隊編入一一五師蘇魯豫支隊外,其他部隊整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支隊和隴海游擊支隊共7個支隊,另加兩個團和地方部隊。通過政治、軍事整訓,部隊加強了紀律教育,建立健全了各級黨組織和政治工作制度,同時加強了后勤保障工作,建立了一批兵工廠。這期整軍,使山東縱隊得到有效的鞏固,在正規化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第二期整軍在1939年8月至12月進行。這次整軍,加強和鞏固了共產黨在部隊中的領導地位,加強了部隊政治工作,在部隊中進行了民族階級教育和紅軍光榮傳統作風教育,鞏固了新發展部隊,同時整理了部隊編制,在原基礎上增加了蘇魯支隊,蘇皖縱隊,縱隊特務團,組建了第一軍區(大魯南)和第三軍區(膠東)。

  第三期整軍是山東縱隊向正規化邁進的關鍵階段。這期整軍在1940年2至5月進行。整軍中,一是進一步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在部隊中健全了黨的組織,審查了黨員干部,純潔了組織,嚴格了黨的組織生活和紀律;二是將各支隊按照三三制編制整編,將在第一、第二期整軍中編為基干營的部隊恢復了團的建制,共整編了主力部隊16個團,地方基干武裝6個團,主力部隊擴大到了3.24萬余人,地方武裝發展到2.11萬人;三是加強了宣傳教育,強調了思想整軍,創辦了縱隊機關報《前衛報》。

1940年7月,山東縱隊在沂南縣吉拉子村召開了中共黨員代表大會,總結了山東縱隊一年來黨的工作,選舉產生了山東縱隊黨的常務委員會。大會決定山東縱隊1940年9月開始第四期整軍,到年底完成第一階段整軍任務。在第一階段整軍中,為使山東縱隊迅速正規化和有更大的機動作戰能力,以擔負更重大的任務,山東縱隊將所屬部隊整編為4個旅、4個支隊和兩個直屬特務團。一一五師積極幫助山東縱隊搞好正規化建設。一一五師成批或個別選調各級領導干部到山東縱隊,僅1940年11月,就一次抽調10名營級、80名連排級干部赴膠東,加強了山東縱隊第五旅和第五支隊的領導力量。一一五師還把連隊軍事會議討論研究的成果和羅榮桓報告印成小冊子,發到山東縱隊各連隊,統一了山東八路軍連隊各種工作制度、規劃、戰術思想和軍事動作。山東縱隊學習一一五師的做法,開展了建設青年模范黨軍的活動。第二階段的整軍在1941年1、2月份進行,主要是進行大規模的擴軍與整訓,共擴軍8萬人,除撥給新四軍和一一五師的部隊外,山東縱隊的基干部隊達4萬余人,加上地方武裝共6萬余人;整訓了5個主力團、18個基干團。第四期整軍有效地提高了山東縱隊指戰員的軍政素質,尤其是主力部隊的作戰能力。據不完全統計,主力部隊一年來與日偽軍作戰580余次,斃傷日軍6479名,斃傷偽軍4159名,攻克日偽大小據點50余個,各旅都打了幾個著名的殲滅戰。這次整軍,按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的要求,基本上完成了擴編整訓任務,使年輕的山東縱隊走上了正規化發展的道路。在1941年8月至1942年2月,山東縱隊又進行了第五期整軍。這一期整軍,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山東縱隊的基干部隊,增強了部隊機動作戰的能力。前后進行的五期整軍運動,使山東縱隊迅速成長為一支堅持山東抗戰的正規化的主力部隊,在八路軍建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期間,山東縱隊先后將挺進支隊、蘇魯支隊、第六支隊、隴海南進支隊等4個支隊和部分地方武裝近4萬人,分別劃撥輸送給新四軍和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有力支援了兄弟部隊和兄弟地區的抗戰。

  八路軍山東縱隊在嚴重困難的形勢下堅持抗戰

  1941年至1943年8月,敵后山東抗日根據地處于嚴重困難的境地。面對嚴峻形勢,八路軍山東縱隊在一一五師首長的指揮下,頑強斗爭,浴血奮戰,和地方軍民一起堅持抗戰。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反“掃蕩”作戰,是反日偽軍在1941年11月至12月發動的對沂蒙山區的大“掃蕩”。日偽軍這次“掃蕩”,使用兵力達5萬多人,采用分進合擊、“鐵壁合圍”、坐地清剿戰術,妄圖消滅山東分局、省戰工會、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等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在兩個多月的反“掃蕩”中,共作戰150多次,殲敵2000余人,粉碎了敵人的陰謀,但也付出了極大代價,傷亡1400余人。12月初,山東縱隊二旅四團第九連和邊聯縣大隊一個連,在沂南縣栗林村遭敵合擊,全體指戰員與敵反復拼殺。在斃敵400余人后,除4人突圍、4人負傷被救外,其余全部壯烈犧牲。12月8日,山東縱隊一旅三團第一連、第四連及第五連一個排,在天寶山區蘇家崮,為掩護遭敵合擊的山東分局黨校和團主力部隊突圍,與敵血戰竟日,斃傷敵400余人,以犧牲200余名、傷50余名指戰員的代價,完成掩護突圍任務。

  1942年,日軍仍把魯中抗日根據地作為進攻的重點,從2月起就輪番“掃蕩”沂蒙、泰南、泰山等區,僅2000人以上的“掃蕩”就達9次之多,共動用兵力5萬余人。山東縱隊一部和一一五師一部緊密配合,英勇進行反“掃蕩”作戰,頑強堅守抗戰陣地。這期間,活動于其他各區的山東縱隊各部,也都經過艱苦血戰,粉碎了日偽軍一次又一次的“掃蕩”,守住抗戰陣地。

  八路軍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劃歸地方軍,展開分散性、地方性、群眾性游擊戰

  1942年8月1日,山東縱隊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正式改為山東軍區,黎玉任政治委員,王建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江華任政治部主任。軍區下轄4個二級軍區(魯中軍區、清河軍區、膠東軍區、魯南軍區),以及濱海獨立軍分區和一個旅,以下又設13個軍分區,完全地方化。軍區成立后,重新界定了各主力團、基干團以及縣區武裝的活動范圍,21個主力團成為地方軍,山東縱隊番號繼續保留,軍區所屬部隊歸一一五師首長指揮。山東縱隊的這一重大變化,是根據抗日根據地急驟縮小,被敵嚴重分割、封鎖的嚴峻形勢和中央軍委提出的蓄力量,熬時間,堅持長期斗爭的方針而實施的。

  山東軍區組建后,確定:對日偽軍作戰的方針是,以游擊戰為主、運動戰為輔,主動打擊出擾“掃蕩”之敵,保衛根據地,減少消耗,蓄存力量;政治攻勢要與經濟斗爭相配合,粉碎敵人的封鎖、“蠶食”;二級軍區和軍分區的基本任務是,積蓄民力,使用兵力,進行戰爭動員,發展地方武裝和人民武裝,廣泛開展分散性、地方性、群眾性的游擊戰爭,保衛抗日根據地。按照這一要求,各二級軍區、軍分區根據山東軍區1942年8月頒布的《八一訓令》,進一步加強了縣區武裝建設。各地縣大隊、縣獨立營、區中隊等脫產武裝迅速發展,戰斗力明顯提高,部分升級到基干部隊。在1942年12月至1943年2月的三個月的時間里,魯中、膠東、清河軍區和濱海獨立軍分區有5000余人由地方武裝升級為基干武裝。與此同時,還建立了黨委和軍事系統雙重領導的人民武裝體制,大力開展民兵和自衛團建設。到1942年底,全省有民兵21.69萬余人,自衛團81.1萬余人,形成了強大的人民武裝,成為進行人民戰爭、打敗日本侵略者的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

  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后,在作戰方式上,主要是開展分散性、地方性、群眾性的游擊戰。根據敵占區、游擊區、三角斗爭夾擊區的不同特點,組成了易于分散,能打善戰的精干小部隊,配以作戰指揮能力強的軍事、政治干部,深入敵后,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小部隊(有的叫武裝工作隊)的基本任務是:打擊小股日偽軍,保衛群眾利益;鎮壓漢奸、特務,反對日偽“清剿”和“自首”活動;建立地下黨組織,發展地方性小游擊隊,開展抗日宣傳。在1942年8月至1943年,僅清河區所屬的小部隊,就與日偽軍作戰269次,斃傷其893人,有力地配合了反“掃蕩”、反“蠶食”斗爭。各地小部隊創造了許多戰法,如“地雷戰”、“麻雀戰”、“車輪站”、“神經戰”、“推磨戰”以及一村打響四方馳援的“蜂窩戰”。這些行之有效的戰法,有力打擊了日偽軍。各地民兵、自衛團在對敵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反“掃蕩”中,帶領群眾空舍清野,掩護群眾轉移;在反封鎖斗爭中挖溝破路炸橋筑墻割電線,有力地保衛了根據地。

  新的八路軍山東軍區成立,率先揭開局部反攻的序幕

  1943年3月,八路軍山東軍區與一一五師合并為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蕭華任政治部主任。新的山東軍區轄6個二級軍區和15個軍分區,全軍區部隊整編為13個主力團。不久后的7月至8月,新的山東軍區部隊奪取了戰略要地沂魯山區和諸(城)日(照)莒(縣)山區,率先揭開了局部反攻的序幕。

  對于八路軍山東縱隊與一一五師并肩作戰,堅持山東抗戰的意義,山東縱隊政委黎玉在后來的回憶中說:“一一五師老大哥和年輕的小弟弟—山東縱隊并肩作戰,一直到抗戰勝利,進行了2.6萬多次戰斗,長時間地鉗制了日軍第十二軍數個精銳師團和旅團,以及多達20萬的偽軍,殲滅了日偽軍50余萬人。”(《黎玉回憶錄》(中共黨史出版社),162頁。)

  (三)為創建以一個省為范圍的敵后山東抗日根據地作出歷史性貢獻

    八路軍山東縱隊在黨組織領導下,初創根據地,為山東抗戰立奠基之功

  堅持抗戰,必須建立黨領導下的鞏固的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15日,當山東各地抗日武裝起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時,中共中央就指示山東省委“工作應以發動游擊戰爭與建立游擊區的根據地為中心” 《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山東人民出版社)第17頁。)。5月21日,以郭洪濤為書記的山東省委在泰安縣南上莊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決定全力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山東縱隊的前身部隊——各地抗日武裝起義部隊,在初創根據地的斗爭中發揮了支柱的作用。

  在山東較早建立的抗日根據地是膠東的蓬(萊)黃(縣)掖(縣)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和八路軍魯東游擊指揮部在黃縣會師,統一成立了膠東抗日聯軍指揮部,開展抗日斗爭。8月成立了北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立蓬(萊)黃(縣)掖(縣)抗日根據地。第三軍與第三支隊合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支隊后,又配合膠東特委大力創建以大澤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在魯西北,黨組織與范筑先結成統一戰線,共同組建抗日武裝,抗擊日軍,到1938年秋時,抗日武裝達到6萬人,建立了有30多個縣政權的根據地。1938年11月,范筑先在聊城保衛戰中殉國后,中央及時派八路軍主力部隊進入魯西北,扭轉了混亂局面。1939年1月魯西區黨委成立,加強了這一地區抗日斗爭的領導。

  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山東腹地魯中區,中共中央屢次指示要建立以魯中為中心的山東抗日根據地。省委南上莊會議后,即從第四支隊中抽調一部分干部,加強了魯中一些縣的黨政建設。隨后命令第三支隊一部南下加強了魯中抗日力量。9月,省委召開會議,進一步確定建立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11月調第八支隊南下抵達沂魯山區,隨后又陸續調第三支隊第八團、第五支隊一部進入魯中,使魯中地區的八路軍部隊達到1萬余人。各部隊在省委領導下發動群眾,打擊日偽軍,創建根據地。到年底,魯中抗日根據地已具備雛形。

  在膠濟鐵路兩側的清河地區,1938年4月成立了清河特委。之后,特委和第三支隊于當年開辟了臨淄、壽光、桓臺、鄒平、長山一帶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在泰西,1938年5月建立了泰西特委。特委在加強黨組織建設的同時,加強了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的整頓和鞏固,領導這支部隊,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斗爭,到年底初步建成泰西區抗日根據地。另外,魯東南特委和第二支隊初創了魯東南抗日根據地。第五戰區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第十二支隊和臨郯獨立團共同初創了魯南抗日根據地。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初創了湖西抗日根據地。

  到1938年底,山東各地建起若干塊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這標志著山東抗日根據地已初步形成。初創的山東抗日根據地,使共產黨領導的山東敵后抗戰有了立足之地,同時也為后來的八路軍主力部隊一一五師順利入魯、扎根山東創造了條件。這是八路軍山東縱隊對中國抗戰做出的一個重要貢獻。

  八路軍山東縱隊在黨組織領導下,與一一五師共同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大發展而戰斗

  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部隊陸續進入山東以后,山東縱隊與其共同創建抗日根據地,到1940年,開創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大發展的好局面。

  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部隊到山東后,在山東縱隊等地方部隊配合下,主要創建了以下幾塊抗日根據地。一是魯西抗日根據地。一一五師主力部隊在山東縱隊第六支隊等部配合下,在泰西、運(河)西廣泛開展游擊戰,一二九師一部也在魯西北積極殲敵,使魯西抗日根據地在原泰西、魯西北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到1940年春成立了魯西行政公署,轄40個縣。二是湖西抗日根據地。湖西抗日根據地,先由改稱蘇魯豫支隊的一一五師六八五團與當地黨組織和抗日武裝一起創建,到1939年5月時,根據地的范圍達20余縣。1940年6月蘇魯豫支隊南下華中之后,一一五師黃河支隊挺進湖西,參與創建根據地。到7月,成立了湖西專署。三是魯南抗日根據地。陳光、羅榮桓率一一五師主力部隊陸續進入魯南之后,在當地黨組織和抗日武裝配合下,實現羅榮桓提出的“以抱犢崮為中心,向北向西連接大塊山區,向南向東南發展大塊平原”的決策構想,到1940年6月,建立了魯南專員公署;到這年底,魯南抗日根據地的面積達1.1萬平方公里。另外,一一五師一部與一二九師津浦支隊于1938年夏進入冀魯邊后,雖然又先后調出,但同當地黨組織和抗日武裝一起,開展平原游擊戰爭,創立了平原抗日根據地,到1940年底,共建立了14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

  八路軍山東縱隊在一一五師主力支援配合下,主要擴大發展了魯中、魯東南、清河、膠東抗日根據地,開辟了蘇皖抗日根據地。1939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八路軍第一縱隊,以統一指揮山東和蘇北的八路軍部隊。徐向前任司令員,朱瑞任政委。第一縱隊和山東縱隊兩機關合并辦公,徐、朱直接指揮山東縱隊各部。1940年6月,第一縱隊被撤銷。

  在魯中,山東縱隊主要是鞏固擴大泰山區和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并向魯東南發展。1939年上半年,山東縱隊頻繁作戰殲敵,尤其是粉碎了1939年日軍對魯中區的“六一大掃蕩”。7月,山東分局根據形勢發展成立了第一區黨委(習稱大魯南)。此后到1940年底,山東縱隊在魯中先后粉碎日軍多次較大的“掃蕩”,打了一些漂亮的仗,進一步鞏固擴大了根據地。在魯東南,軍政委員會、第五(濱海)地委和第二、第九支隊積極作戰,開辟了18個區、600余個村莊,先后建立了日照、莒縣抗日民主政權和莒(縣)日(照)臨(沂)贛(榆)四縣聯合辦事處。這樣,就在泰山區、沂蒙山區和魯東南形成了大片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山東分局撤銷了第一區黨委,在原第一、第五地委和第二地委一部的基礎上成立了魯中區黨委。魯中抗日根據地是山東分局、山東縱隊、一一五師領導機關長駐和活動地區,是山東抗戰的指揮中心。

  在清河,特委和山東縱隊第三支隊主要是貫徹徐向前、朱瑞關于撤出膠濟鐵路以南的小塊山區,堅持清河平原游擊戰爭,擴大根據地的指示。經過一年多的奮戰,開辟擴大了小清河南北,直到魯北沿海和黃河入海口的平原抗日根據地,面積達2.1萬余平方公里,有人口109萬。山東分局于1940年10月成立了清河區黨委。

  在膠東,區黨委和山東縱隊第五支隊為保存有生力量,于1939年初退出蓬(萊)黃(縣)掖(縣)縣城,到山區堅持斗爭。之后全力貫徹中央書記處關于努力爭取山地,建立鞏固的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指示。這時黎玉代表山東分局提出了“控制大澤山、昆崳山,掌握西海、東海地區;奪取牙山,掌握膠東中心戰略要點;以牙山為依托,南下海陽、萊陽”的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區黨委和五支隊依照這一構想,進行斗爭。到1940年底,膠東抗日根據地轄有北海、西海、東海、南海四個區,建立了12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

  另外,山東縱隊根據中央指示,于1939年上半年至1940年8月,開辟了蘇皖邊抗日根據地。后該根據地劃歸中原局領導。

  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成立,以一個省為范圍的敵后山東抗日根據地正式形成

  在山東分局領導下,經過山東軍民艱苦奮斗和浴血奮戰,到1940年下半年,魯中、魯南、魯西、冀魯邊、清河、膠東、湖西等抗日根據地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形勢的發展,亟需一個統一領導全省的抗日民主政府的政權機構。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山東省國大代表復選大會、全省民眾動員委員會成立大會、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及各界救國總會成立大會,在沂蒙山區沂南縣青駝寺隆重召開。山東黨、政、軍、群各方面的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了大會。大會期間,選舉產生了山東省臨時參議會,范明樞任議長;選舉成立了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簡稱“戰工會”),推選黎玉為首席組長,不久改為主任委員。山東省統一的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標志著山東抗日根據地正式形成。在一個省的范圍內建成抗日根據地,當時在全國來說是唯一的。

山東省臨參會和戰工會按照《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頒布法令、法規、政令,依法施政,建設各項事業,根據地呈現出大發展的局面。到1940年底,全省已建立2個主任公署,10個專員公署,79個縣政府,轄地達3.6萬平方公里,有人口1200余萬。

  八路軍山東縱隊在嚴重困難中,與一一五師共同保衛、建設根據地,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大發展夯實了基礎

  在敵后山東抗戰最困難的時期,由于日偽軍和頑軍的夾擊,加之天災禍害,山東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1/3,人口減少2/5,部隊減少1/4。面對嚴峻的形勢,山東分局號召“緊急動員起來,為建設堅持鞏固的山東民主抗日根據地而斗爭”,山東縱隊和一一五師遵照山東軍政委員會確定的軍事斗爭方針,艱苦奮戰,連續粉碎日偽軍的頻繁“掃蕩”、“蠶食”和封鎖,保衛根據地。

  這期間,大規模的反“掃蕩”作戰有這樣幾次:粉碎日偽軍1941年冬季對魯中的“鐵壁合圍”大“掃蕩”,粉碎日偽軍1942年冬季對魯中、膠東、清河、冀魯邊的大“掃蕩”。在反“掃蕩”戰斗中,涌現出掩護、帶領群眾突圍而壯烈犧牲的“馬石山十勇士”、“馬石山十八勇士”,寧跳大海不當俘虜的“榮成嶗山七壯士”等多個英雄群體。英勇、殘酷的反“掃蕩”的勝利,粉碎了敵人毀滅根據地的陰謀。

  這期間的反“蠶食”斗爭,主要是采取堅持邊沿區斗爭和深入敵占區斗爭的方法。反封鎖斗爭,則是或在敵占交通線附近建立秘密交通點線和交通隊,或摧毀設置于根據地要害地區的薄弱封鎖線,或開展群眾性反封鎖溝、墻斗爭。反“蠶食”、封鎖斗爭,有力地保衛了根據地。山東縱隊改為地方軍區后,開展的小部隊、武工隊和民兵游擊隊的斗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1943年一年中,小部隊和武工隊共開辟了5萬平方公里的隱蔽抗日地區。

  在山東分局、山東軍政委員會的領導下,山東縱隊、一一五師在保衛抗日根據地的同時,還協助地方黨政軍民建設根據地。經過艱苦奮戰,山東軍民終于熬過了困難時期,使鞏固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屹立于敵后。自1943年8月起,敵后山東抗日根據地進入了一個新的大發展時期。到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時,山東抗日根據地擁有2900萬人口,12.5萬平方公里土地。在這塊抗日根據地上建立的山東省政府,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領導的唯一的一個省政府。

  八路軍山東縱隊從其誕生到結束,近六年的戰斗歷程中,為敵后山東抗戰乃至全國抗戰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主要表現為:第一,山東縱隊,在八路軍主力部隊尚未展開到山東時,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敵后山東抗戰的在戰略上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這支部隊后來發展到6萬多人,并為一一五師、新四軍輸送了近4萬人。這10萬山東子弟兵,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二,山東縱隊,在敵后山東,先是獨立,后是與一一五師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兩支部隊,率先揭開了局部反攻的序幕。兩支部隊,共殲滅日偽軍50萬余人,約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殲滅日偽軍171萬余人的30%。第三,山東縱隊,在八路軍主力部隊尚未展開到山東時,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初創敵后山東抗日根據地,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抗戰有了立足點,也使一一五師順利入魯有了基點。之后,與一一五師共同保衛、鞏固、發展敵后山東抗日根據地,使其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唯一的一個以省為范圍的抗日根據地。這個抗日根據地的人口約占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人口的1/4。山東縱隊的歷史功績,將永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

(作者丁龍嘉為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牛子營為泰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高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 免费永久看羞羞片网站入口 | 成人精品久久久 |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 | 热99热| 美国黄色毛片女人性生活片 | 男女无套免费视频 | 日本成人午夜视频 | 亚洲成a人在线 | 欧美日韩成人一区二区 | 黄色高清免费 | 欧美一级高潮片免费的 | 亚洲视频成人在线 |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 韩国精品久久久 | 久久综合婷婷 | 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久久 | 99在线热播精品免费 |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999 |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 黄色成人av在线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 | 成人免费观看49www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二国产精品 | 一本在线高清码电影 | sm高h视频 | 日韩美香港a一级毛片 | av在线不卡免费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一级大片一级一大片 | 九九热久久免费视频 | 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淫视频 | 久久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国产精品色哟哟 | 久久影院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