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縱隊兵工一廠,創建于1938年12月,是由第三支隊石匣峪修械所擴建而成,廠址設在魯山南簏的千人洞。該廠從附近的黃崖、池埠、九會等村莊招收了數十名有鐵木工專長的人員,又從山東縱隊兵工二廠抽調了部分技術骨干,有工人100多人,孫世銘任廠長,孫景明任副廠長。廠部下設機修、翻砂、紅爐、彈藥裝配、木工等班組。在健全機構的同時,還成立了黨支部,李敬漁任書記。兵工廠主要生產刺刀和手榴彈,日產手榴彈70余枚。
1939年3月,兵工廠由千人洞遷到了大賢山下的織女洞。織女洞洞側多殿閣廟宇,兵工生產就在廟房里進行,廠部設于馬家河西。兵工廠突破了原來的規模,再次招收當地的一些能工巧匠,工人達120多名。生產設施也相應增加,有車床4部、鉆床1部,并有了虎鉗、化鐵爐等生產工具。為加強領導,山東縱隊司令部任命參謀處的鄒國資(原名鄒光瑛,今張店區灃水鎮昌城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山東縱隊兵工建設主任,又將楊興忠、鄭香山派往織女洞,楊興忠任兵工廠政委,負責兵工廠的全面工作。兵工廠干部職工克服種種困難,投入了緊張的軍工生產。同時,楊興忠等還帶領回民連到附近的東里店、大泉、安樂、河西、輝村、燕崖等一帶活動,組織發動民眾抗戰,并發展了一批黨員。此外,積極開展統戰工作,兵工廠技師翟洪治利用同學、朋友等關系,通過國民黨張里元部駐神清宮的兵工技師搞到一批無縫鋼管,解決了兵工生產急需的材料。兵工廠改進了刺刀和手榴彈等兵器的制作工藝,創制了“槍榴彈”,研制了機槍,擴大了生產,大批武器裝備源源不斷地供給作戰部隊,有力地支持了山東軍民的抗戰。
1939年日軍“六一”大“掃蕩”給兵工廠造成巨大損失,加之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及其吳化文部與八路軍摩擦日益加劇,在織女洞已無法進行正常生產,山東縱隊遂命令工人帶上輕便工具,先后趕到指定地點——千人洞。不久,廠長孫世銘遵照山東縱隊的指示,帶領100余名工人轉移到魯山北麓的博山池上,在李家峪、郝峪、黑石拉一帶建廠,山東縱隊派薛少庚任政委。廠部設于南峪,重新生產手榴彈,試制“八二”迫擊炮彈。后來,隨著形勢的發展,兵工廠又遷到萊蕪常莊南峪。1941年,兵工廠轉移到苗山附近的漫子、唐家上坡等村,后又遷到孟良崮山區的大碾、瓦莊、戴莊。薛少庚調走后,褚方塘任政委,何鳳鳴任廠長。兵工廠利用簡陋的設備,生產了大批武器,為作戰部隊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山東人民的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