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我們這里夏秋無雨,遇到了特大干旱,農業歉收。再加上日寇對根據地的“蠶食”、“掃蕩”和國民黨的搶奪壓榨,廣大群眾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到一九四三年春,青黃不接,人民群眾在天災人禍造成的極端困難中掙扎。
為了解救根據地農民,解除群眾的疾苦,調動農民群眾抗日救國的積極性,團結一切抗戰力量,鞏固統一戰線,我們堅決貫徹了黨的減租減息政策。四三年春,我們首先發動了貧苦農民向地主借糧運動,把借來的糧食做為救濟糧發放給農民。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在借糧運動中,積極發動農民群眾,成立了農會。麥季征收時,我們貫徹執行了黨減租減息、合理負擔、回地等一系列政策。
減租,也叫二五增佃。就是佃戶向地主交的租,百分之二十五退回佃戶。增加雇農、佃戶的收入。
減息,也叫還本付息。就是農民借地主的糧款利息,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五。超過者要退還。當時,一般的借息是百分之三十。
通過減租減息,減輕了地主對農民的剝削。
合理負擔,主要實行累進稅;規定每人一畝免征田。一畝以上者,按累進稅率向國家交納土地稅。按照累進稅規定,占有土地越多者,稅率越高,交稅越多。這就是國難當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所以叫合理負擔政策。
回地,貧苦農民因災荒廉價出賣的土地,我們發動群眾,向地主還本付息(低息),把土地贖回。這一政策的實行,土地開始向農民手中轉化。
總之,這一時期,由于我們貫徹執行了黨的減租減息、合理負擔、回地等一系列政策,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覺悟,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抗日愛國熱情,培養鍛煉了一批干部;并在斗爭中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了一些農村支部和小組。我們黨在農村扎下了根,黨在群眾中威信更高了,力量擴大了,有了群眾基礎,抗日根據地也更加鞏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