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濱海軍區主力部隊強攻莒縣,于14日克城?!?資料片)
1944年,戰士們在利津攻堅戰中攻上城墻?!?資料片)
本報深度記者 劉志浩 寇潤濤
抗戰時期,作為中共領導下的五大根據地之一,連接華北、華中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身處其中的齊魯兒女,為保家衛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揮了名副其實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而這種作用的發揮,與山東人民的支持密不可分。
國軍潰逃,中共直接領導起義建立抗日根據地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中共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獨一無二地建立起來的。
七七事變后,日軍占領平津,并很快分數路南下,山東首當其沖。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的韓復榘未做過多有效抵抗,便以“撤退”名義倉皇南下。日軍順利取得濟南,并在幾個月內占領山東。
2月10日上午,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秘書長徐步安接受齊魯晚報記者采訪時說,山東是中國共產主義組織成立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全國抗戰前夕,中共山東省委就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組織各種群眾團體開展抗日救國運動。
1937年9月25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轉劉少奇、楊尚昆、朱瑞并告朱德、彭德懷、任弼時,要求“借著紅軍抗戰的聲威,發動全華北黨(包括山東在內)動員群眾,收編散兵散槍,普遍地但是有計劃地組成游擊隊”。
當時,由于國民黨破壞,中共山東省委剛重建一年多,各地方黨組織還未完全恢復,黨的骨干力量極端缺乏且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省委的主要領導也沒有武裝斗爭的經驗。徐步安說,就是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共山東省委抓住入侵日軍立足未穩、國民黨軍潰逃和人民強烈要求抗日救國的歷史先機,成功發動了魯西北、天福山、掖縣、黑鐵山、牛頭鎮、徂徠山等一系列抗日武裝起義,組建了十多支人民抗日武裝,收復縣城十余座。
《羅榮桓傳》編寫組副組長黃瑤曾撰文稱,一般而言,抗戰初期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都是由八路軍、新四軍開到當地后發動群眾建立的,但山東抗日根據地卻是在八路軍主力到來前,由黨領導武裝起義而創建,“這在全國各根據地中是獨一無二的?!?/p>
山東各地起義武裝組成了八路軍山東縱隊,但缺乏有經驗的戰斗力強的主力部隊。1938年4月,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的黎玉到延安匯報工作,向中央請求派八路軍一個主力團到山東。不久,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挺進山東,與山東縱隊并肩作戰,局面為之一新。
八路軍在山東牽制了華北日軍18%的兵力
需要指出,抗戰期間的山東根據地,還包含冀東南、蘇北等部分區域,超過了現在山東的行政區劃范圍。隨著山東的淪陷,整個山東地區成為“敵后戰場”。
“長久以來,很多人有意無意忽略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在當時全國抗戰中的作用?!毙觳桨步榻B,“很多人都說共產黨‘游而不擊’,可你看看當時的山東根據地,就會知道不是這樣?!?/p>
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提供的資料顯示,1939年至1940年,山東日軍進行千人以上規模的“掃蕩”25次,其中萬人以上的2次;1941年至1942年,日軍千人以上“掃蕩”70余次,其中萬人以上9次??梢哉f,八路軍肩上的擔子毫不輕松。
八年抗戰期間,山東八路軍牽制的日軍經常在3萬人以上,最多時達4.5萬人,占同期華北日軍總兵力的18%;牽制的偽軍一般都在10萬人左右,最多時達20余萬。
需要提及的是,抗戰初期國民黨軍也曾在山東開辟過“敵后戰場”,但始終難成氣候,其原因便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根據學者楊奎松的研究,抗戰初期能夠聯合抗日的國共雙方之所以后來摩擦不斷,很大程度在于“國民政府執意恢復淪陷區的軍政系統,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要想要藉此實現軍令和政令的統一,限制中共的自由發展?!?/p>
于是,國民黨在山東這個敵后戰場上很難專心對抗日軍,以至屢屢受挫,軍心渙散。公開資料顯示,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軍不少部隊曾成建制投敵。如1943年,新編第四師師長吳化文、新編第一師師長于懷安、東北軍第一一二師副師長兼三三四旅旅長榮子恒、魯西保安司令寧春霖等率部投降日偽。這直接導致山東地區偽軍數量大增,一種說法是,至1943年,山東地區的偽軍猛增至16萬人。
“即便處于敵、頑包夾之中,八路軍在堅持抗戰中仍不斷發展壯大?!毙觳桨舱f,“可以說,八路軍是山東抗日名副其實的中流砥柱?!?/p>
贏得人民支持,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
戰爭的極端條件下,軍事上的勝利,是進行其他社會治理的先決條件。
根據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提供的數據,八年中,山東八路軍作戰2.6萬余次,殲敵51.4萬人,這個數字約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殲敵總數的30%,很多戰斗都是在不利條件下進行的。
抗戰初期發生于魯西的“陸房戰斗”,便是其中一例。
1939年4月,日軍集結8000多人,出動汽車、坦克100多輛,分兵九路向泰西撲來,企圖合擊、圍殲一一五師主力。
最終,憑借有利地形和正確策略,八路軍突出重圍,以傷亡300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1300余人,取得完勝。類似的戰例,在八年抗戰中還有很多。
“除了擁有堅定的抗戰決心和正確的政策、策略外,根據地建設是中共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重要保障。”徐步安說。
這種支持首先表現在參軍上。1938年1月徂徠山起義后,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數月內就發展到三個團5000余人。在1944年初的動員參軍運動中,濱海地區莒南縣短短兩個月就有1488人報名參軍,參軍人數是原參軍計劃的425%。
“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在當時的山東根據地屢見不鮮。此外,解救傷員、掩護隊伍也成為百姓支持的途徑,這方面“沂蒙紅嫂”早已深入人心。
人民的支持,是抗戰勝利的重要基礎。這樣的支持,源于八路軍的良好紀律及開明的治理策略。
除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史部原副部長、部黨委副書記李維民還向齊魯晚報記者介紹,1940年由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頒布的人權保障條例,堪稱我國歷史上首部專門的人權保障條例,其中有關“言論、著作、出版、集會、結社”等說法,已經有了新中國憲法的影子。直到一年以后,包括中共中央所在地陜甘寧等其他根據地才陸續發布類似內容的法規。
此外,三三制、減租減息等政策,使得八路軍能夠最大限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同抗日?!皼]有山東人民的支持,我們在齊魯大地上是不可能堅持到抗戰最后的?!毙觳桨舱f。
徐步安提供的資料顯示,到抗戰結束時,山東根據地中的魯中、魯南、濱海、渤海、膠東五大區已連成一片,解放區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人口2400萬人,成為連接華中與華北的重要樞紐和實現“向南防御、向北發展”的重要基礎,進而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來源:齊魯晚報)